「大死亡」歷 6 萬年生物多樣性下降 最終造成史上最嚴重生態崩潰
地球上曾出現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令絕大部分生命消失,其中最嚴重一次是 2.52 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 ,當中有 96%海洋生物和70%以上陸上有脊椎動物消失,因此又稱為大死亡 (The Great Dying) 或大規模滅絕之母 (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 。然而是次大規模滅絕事件如何開始,以及隨之而來的生態崩潰仍然是個謎。
最新刊於《當代生物學》的研究,就分析大死亡發生前、中和後的海洋生態系統,以了解導致生態不穩定的一系列事件來龍去脈。該個國際團隊發現,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可能預示著更具破壞性的生態崩潰,而現今的物種損失率已超過了大死亡所出現的情況,物種損失的速度更是史上已知最快的。
加州科學院地質學學院館長 Peter Roopnarine 在新聞稿中指出,大死亡是研究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一個模型。在是次研究中,團隊確定當時物種損失和生態崩潰發生在兩個不同的階段,後者發生在最初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後的約 6 萬年。
據現時估計,大死亡可能是由全球火山活動增加和隨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飆升引發,期間造成的氣候條件類似於今天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海水酸化和缺氧。
團隊在研究中檢查了來自華南的淺海化石,以重塑古代海洋環境。通過將以類似方式利用資源的的不同物種分類,該團隊能夠分析獵物與捕獵者的關係,並確定每個古代物種在生態中系統中所執行的功能,從而提供大死亡前、中和後的生態系統變化。
團隊發現,雖然在大死亡第一階段,地球有一半以上物種消失,但生態系統仍然相對穩定,物種間的互動只在此時期僅略有下降,因為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仍由足夠數量的物種執行。在第二階段,互動才顯著減少,導致生態系統不穩定,被推至一個無法恢復的臨界點。
當存在執行相似功能的多個物種時,整個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抵抗力更強。如果一個物種滅絕,另一個可以填補這個生態位,保持生態系統相對完整。但如果整個系統只有一個物種壟斷某一服務或角色,則會發生相反的情況。
Roopnarine 補充,當後來發生全球化暖或海水酸化等環境干擾時,生態系統失去了應用的抵抗力,導致生態系統突然崩潰。
團隊指出,結果強調了在評估現代保育策略時考慮物種功能的重要性,並提醒各政府有迫切需要採取行動,解決當今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嘗試避免將生態系統推至全面崩潰的臨界點。
來源:
Phys.org, New study reveals biodiversity loss drove ecological collapse after the ‘Great Dying’
報告:
Huang, Y.G., Chen, Z.Q., Roopnarine, P.D. & et al. (2023). The stability and collapse of marine ecosystems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23.02.007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