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波】菇菌懂用 50 單字與同類溝通?!
原來真菌都會與鄰居溝通!最新刊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研究就指,真菌會產生類似神經的電活動模式,更重要的是模式似乎與人類語音中結構相似。
如果發現得以被證實,且可以影響真菌網絡中的其他細胞活動,將為真菌間的交流提供新線索。
事實上,過去也有研究顯示植物同樣能以電活動與荷爾蒙互相溝通,所以人類在真菌間找到溝通方法可能也只是時間問題。重點是西英格蘭大學電腦科學家 Andrew Adamatzky 在是次研究中發現,真菌網絡產生的電活動可以產生多達 50 個不同的「單字」。
這些所謂「單字」來自真菌菌絲電活動產生的嗡嗡聲,而過去也被其他學者檢測得到。 Adamatzky 則將這些電活動當作一種語言來分析,在明顯的電活動峰值間分組成「單字」,進行語言和訊息複雜性分析。
Credit: Andy Adamatzky
Adamatzky 總共研究了分別是幽靈真菌 (Omphalotus nidiformis)、打邊爐常見的金菇 (Flammulina velutipes)、雞冠菌 (Schizophyllum commune) 和可以煲湯的蟲草花菌 (Cordyceps milaris) 四種真菌的電活動模式。他用微電極檢測和記錄這些菇菌的電活動,並發現每種菇菌的電活動峰值持續時間和長度各有不同,有些更可持續達 21 小時。
在研究中,雞冠菌可以將最複雜的單字組合成句子,但總體而言,真菌的平均字長為 5.97 ,與英語 (4.8) 和俄語 (6) 等語言每句字數接近。
Adamatzky 早前向《衛報》表示,他不知道這些電活動是否與人類語言之間存在直接關係,他做這個研究純粹想比較一下。更值得留意的是,研究並無找到任何解釋,到底真菌網絡的交流是甚麼,又或者為何牠們會否需要在更廣泛的區域內「保持通話」。
考慮到真菌的生活很簡單,而且在菇菌於接觸到生長用的木材時,電活動會增加,這些「單字」可能只是菇菌夠警告其他同類生存威脅或資源競爭的方法。正如無參與研究的英國雅息特大學生態學家 Dan Bebber 表示,研究雖然好多趣,但作為語言的解釋似乎有點過火,需要更多研究和測試才可下結論。
所以在這個階段,打邊爐吃金菇也暫時不用怕牠們跟你說「唔好呀!」。
報告:
Adamatzky, A. (2022). Language of fungi derived from their electrical spiking activity.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doi: 10.1098/rsos.2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