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波】類鼻疽在香港簡史

深水埗區的類鼻疽令人憂慮,本港是否再有另一場疫情出現。畢竟截至 10 月 21 日的數字,今年全港已有 31 人感染類鼻疽6 人死亡,病死率達 19.4% ,而白田邨地盤的泥土樣本亦已驗出對類鼻疽菌呈陽性。

關於類鼻疽是個怎樣的疾病,安東博士已在其博文中介紹過,小弟就不再花唇舌再談。我想講的是到底香港此前是否有爆發過類鼻疽疫情。

導致類鼻疽的類鼻疽伯克氏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早於 1912 年被植物學家 Alfred Whitmore 於現今緬甸的隱君子與乞丐身上記錄到,自此不斷在東南亞地區(尤其泰國北部)以至澳洲北部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出現,亦廣泛被視為此些地區的「風土病 (endemic) 」。

1970 年代香港已發現類鼻疽

雖然香港同樣身處亞熱帶地區,但到 1970 年代中旬才於圈養的寬吻海豚和海豹身上發現類鼻疽伯克氏菌,是次的爆發亦令 24 條海豚死亡。此後在 1978 年至 2000 年期間,其他圈養的海豚、海洋哺乳動物,以及雀鳥亦不斷發現到該腐生菌。

而香港在 1983 年首度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到 1984 年再錄得 5 宗感染。全部患者都是免疫系統低下或患有長期病患。更重要是全部都無外遊至高風險地區的記錄,當時的病死率相當高,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未有足夠的抗菌療法醫治。

與鄰近地區一樣,其實香港早在 1970 年代,在香港包括海泥、農場和兒童遊樂場提取的土壤樣本中離出類鼻疽伯克氏菌,學界並非後知後覺。在 2015 年發表的報告亦指,從海洋公園採集的 1,400 份土壤樣本中並進行聚合酶鏈反應 (PCR) 測試, 6.8% 樣本驗出對類鼻疽伯克氏菌陽性。

過去在圈養動物和環境中分離出的細菌株,涉及兩個簇 (cluster) 、 3 個血清型,而全部血清型均已在香港人類鼻疽病例中發現。另一方面,圈養動物中類鼻疽病例的季節性也與土壤樣品中檢測到的時間相關。換言之,與動物一樣人類是通過直接接觸受污染土壤和水獲得相同的類鼻疽伯克氏菌。

更詳細檢查、氣候變化均令確診人數增加

2018 年港大與中大的聯合團隊指出 [1] ,觀察到過去 20 年香港的培殖確診病例呈上升趨勢。 2016 年亦曾有研究推算 [2] ,香港可能每年有多達 67 宗類鼻疽感染個案出現,數字比過去 20 年總和更多。其中一個原因是過去有些肺炎個案有機會被誤診,另一個可能性是氣候變化,過去的研究已顯示土壤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檢出率與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呈顯著正比關係,換言之自 20 世紀以來顯著的變暖趨勢和更頻繁的極端降水可能會增加人類從環境中接觸這種細菌的機會。

與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不同,香港鮮有兒童感染類鼻疽,所以家長不用過分擔心。然而,類鼻疽感染造成的肺炎、器官膿腫和泌尿生殖道感染,導致本港的病死率高達 31% ,比其他已發展國家的 14 至 18% 高逾一成,其主因是與較多長者「中招」有關。

該團隊亦提到,香港當前無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進行抗類鼻疽伯克氏菌抗體的常規血清學檢測。當局應評估香港的類鼻疽血清流行率,並確定香港長期病患是否需要進行常規篩查;當局也宜提高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識避免誤診,延誤治療黃金時期。

興幸的是,類鼻疽伯克氏菌並不會人傳人,或動物傳人,只靠接觸受污染的泥土與水才感染到。近期的報道指部分長者飲用附近山水,也是其中一個感染源頭,因此提醒家中長者在外勿亂摸動植物、土壤與飲用山水相當重要。當然,政府也應多加宣傳呼籲教育長者。

報告:

  1. Lui, G., Tam, A., Tso, E.Y.K. & et al. (2018). Melioidosis in Hong Kong. Trop. Med. Infect. Dis. 2018, 3(3), 91. doi: 10.3390/tropicalmed3030091
  2. Limmathurotsakul, D., Golding, N., Dance, D. & et al. (2016). Predicte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and burden of melioidosis. Nat Microbiol 1, 15008. doi: 10.1038/nmicrobiol.2015.8

作者 Facebook 專頁

小肥波

www.facebook.com/siufeiball 最愛吃喝玩樂,望有錢從天而降,全人類不須工作。 文章散見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台灣《泛科學》等媒體;著有《養生大謬誤》及《喪屍——大自然的異常動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