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已晚】《自然》研究:北極 2030 年代恐再無海冰
最新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表明,如果碳排放量緩慢下降或繼續上升,第一個北極無海冰夏季可能會在 2030 年代出現,比之前預測提前了 10 年。我們需要為北半球可能因此發生的極端天氣做更多的準備。即使溫室氣體排放量立即大幅減少,北極在 2050 年代的 9 月也將會無海冰出現。
該研究指出, 90% 的融冰是人為全球暖化的結果,只有 10% 為自然因素。
自 1979 年有衛星記錄以來,夏季北極海冰量每十年減少約 13% ,是氣候危機其中一個最明顯跡象之。每年,北極海冰在夏末 9 月達到年度最低值,而在 2021 年的夏季海冰量則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
有參與是次研究的德國漢堡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 Dirk Notz 教授指出,要拯救夏季北極海冰為時已晚。他表示學界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警告北極夏季海冰的流失,但一直「沒有人聽從我們的警告」。
領導是次研究的韓國浦項工科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閔勝基表明,人類社會正經歷例如熱浪、山火和洪水等極端天氣的增加,我們需要更有決心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準備好適應這種加速的北極暖化及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2021 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得出結論認為,如果排放量大幅減少且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 2°C 以內,北極夏季海冰將不會消失。但是次的新研究預測,在低排放情景下, 2050 年代北極夏季海冰就會消失。
IPCC 的報告得出結論,在中等和高排放情景下,北極將在 2040 年代失去夏季海冰,但是次研究將此情況預測提前了 10 年到 2030 年代已會出現。研究亦發現,在中等和高排放情景中,到 2080 年左右 8 月和 10 月北極也會變得無冰。
在是次研究中,團隊首先確定了與太陽強度變化和火山排放等自然因素相比,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對融冰影響有多大。團隊再將這些資料輸入至電腦模型分析未來冰融情況,並發現與 1979 年至 2019 年北極冰的觀測相比,過去的模型低估了北極海冰融化速度。
不過,由於氣候系統的自然變化,團隊無法確定第一個無冰夏季的具體年份。
北極海冰加速融化會導致惡性循環:原本海冰可反射陽光,無受海冰「保護」的海洋則會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結果令北極以至全球暖化速度加快。學界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正在削弱深海環流速度,並導致北美、歐洲和亞洲出現更多極端天氣事件。
閔教授表示,北極加快變暖也加速了格陵蘭冰蓋融化,推高了海水水位,以及北半球北部永久凍土的融化,釋出當中封存多年的溫室氣體。另一方面,北極的北極熊和其他野生動物以及該地區的原住民都依賴海冰捕獵。
無參與是次研究的美國冰雪數據中心 (NSIDC) 主任 Mark Serreze 表示,研究的關鍵信息是,我們幾乎注定要失去北極夏季海冰。問題是:這會在甚麼時候發生?他以目前其他研究估算, 2040 年代某個時候北極夏季海冰就會完全消失,警告此年代並「不是離現在很遠」。
來源:
The Guardian, Too late now to save Arctic summer ice, climate scientists find
報告:
Kim, YH., Min, SK., Gillett, N.P. & et al. (2023). Observationally-constrained projections of an ice-free Arctic even under a low emission scenario. Nat Commun 14, 3139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8511-8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