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謙醫生 & Lite.healthsay】關你蟹事 – 3件有關大閘蟹的中醫事

「關你蟹事 — 3件有關大閘蟹的中醫事」

作者:Dr. So Tzs Him (@drsotszhim), Kwok Ka Po, Jojo (@lite.healthsay)

Bio

蘇子謙醫生是一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註冊中醫

@lite.healthsay 是一個致力提倡身體意象、精神健康、中醫的Instagram專頁。

最近IG隔幾個story一個廣告「$438 大閘蟹放題!」「大閘蟹網購邊間好?」「大閘蟹禁忌全攻略」 提醒我哋又係食蟹嘅季節啦!今次希望以科普角度貼地般與大家拆解3個大閘蟹中醫迷思!

謎思一.「大閘蟹蟹心極寒涼,試過食完即刻腹瀉?」

當大家拆蟹時,打開蟹殼會看到一層黑膜,黑膜中心藏着一枚小白片!就係傳說中的「蟹心」,而旁邊的兩個白色耳朵狀,就是「血囊」。中醫自古常說螃蟹極寒,而蟹心為最!螃蟹長期待在陰暗寒冷的水裡,相對於其他動物,喜靜少動,故中醫歸類為寒。

中醫分辨寒涼溫熱,並不只是靠食物本身的溫度,而是我們把食物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或感覺。另外,不只是蟹心,血囊以及其他的内臟(例如蟹胃、蟹腸、蟹腮等)可能藏有很多細菌和微生物,都容易導致腹瀉。古時沒有明確疾病機理時只要易引起腹瀉等食物,就被分類成「性質寒涼」。

謎思二·「西餐海鮮~就要配白酒!咁中餐大閘蟹~配咩好?」

前面講了大閘蟹性質寒,所以在進食時重點是要加入或配合溫熱性食材,中和螃蟹的寒涼!

所以,蟹宴必定會配上薑水或黑糖薑母水,希望利用生薑辛溫及溫中止嘔散寒的功效,來減少食大閘蟹後做成的脾胃損傷。除了薑水之外,自製薑絲黑醋汁,沾大閘蟹食亦可是辦法之一!大閘蟹含高蛋白、高膽固醇,食後較難消化,而搭配黑醋一起齊食,能促進消化。(按:其實味道上,大閘蟹與薑絲醋絕對是 perfect match!)第三個方法為用少許紫蘇葉/ 生薑,同大閘蟹一齊蒸煮

(就好似日本料理,海膽或刺身類都會配紫蘇)。因為紫蘇葉辛溫發散,具有散寒解表、解魚蟹毒的作用。

蟹宴中的細節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調和功效,從醬汁,蒸煮伴碟的紫蘇到那杯薑茶從中醫角度都有著存在的意義,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謎思三·「成日講唔好食咁多,2隻?4隻?8隻?其實點先叫多」

中醫角度一般建議的標準數量女性每日只適進食1-2隻;男士則不多過2隻

小朋友﹑寒型體質及手腳冰冷人士只宜吃半至1隻。但是有部分特別人士,絕對需要忌食大閘蟹以避免加重病情,包括:皮膚敏感、腸胃不適、大病未癒、脾胃虛寒、膽固醇高、孕婦、月經問題女士等。

不過,由於每個人的體質、身體狀況都不一樣,情況就如夏天,有些人食一塊西瓜已經腹瀉、胃痛,但有些食成半整個西瓜,都沒有太大問題及症狀!所以其實主要是按照「自己身體的承受能力」來決定,切記:

  • 適量 :食完或進食時,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 過量 :出現胃脹、腹瀉、嘔吐、過敏等不適

畢竟,食物不應為我們提供負擔,而是快樂和能量,只要了解自己身體狀況和體質,都可以享受美食!

原文刊登作者專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