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問題】心理學家發現道德觀念受語言影響 外語思考令人更傾向功利主義

電車問題 (Trolley problem) 已經成為一個經典倫理學思想實驗,用以討論功利主義與康德主義的道德義務論見解,現時有兩種基本不同版本:

原始版本:一輛列車在軌道上行駛,前方軌道上有 5 個人被綁起來,你可用操縱杆改變列車行走的軌道,但如果拉動操縱桿,列車則會切換到另一條只有一個人被綁着的軌道。

天橋胖子版本:一輛列車在軌道上行駛,前方軌道同樣有 5 個人被綁起來,你站在列車將會經過的天橋,而你身邊有一個胖子,只要你將胖子推下橋,就可以讓列車停下來,拯救被綁起來的 5 個人。

很多人都會採相對理性的功利主義選擇換軌道或推下胖子,以換取救更多的人命,但亦有人不同意這種做法,並認為怎樣做也會殺人,尤其是天橋版本須由自己「主動」殺人。

原來,近年有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使用非母語去思考「電車問題」時,人更有可能以功利主義方式作出反應,形成一種「道德外語效應」。

在 2014 年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團隊發表研究,評估了 725 個人的數據,其中包括 397 名以西班牙語為母語、以英語為外語的人,以及 328 名以英語為母語、以西班牙語為外語的人。每位參與者以母語或外語面對以上兩個困境。

當遇上只需要拉動操縱桿的版本時,無論用母語還是外語超過 80% 的參與者更願意改變火車路線;而當需要面對是否將胖子推下橋的版本時,人們在用外語做出選擇時,則明顯更可能犧牲胖子來拯救 5 條人命。

在同一研究中,團隊再分析美國、西班牙、韓國、法國和以色列人的數據。在所有群組中,當用外語問他們的選擇時,更多參與者會選擇以功利主義解決問顯,即殺 1 個人救另外 5 個人。

當時團隊解釋,用外語處理問題時,決定似乎會有所不同。他們用外語思考時,不再那麼害怕損失,更願意承擔風險,而且情感上的聯繫也更少。因為很多時人都會在教室等較少情緒的環境中學習外語,當中需要額外努力去理解語言,在使用時也更深思熟慮。

此前多個研究都顯示外語會降低情緒反應。這在作出道德決定時提供了一定的抽離感,讓人減少了情感擔憂,心理狀態與作出經濟決策的類似;而發現對全球化的世界有重要影響,因為許多人均會用母語以及外語作出道德判斷,而在母語與外語之間的決策方式有所不同;而這種「道德外語效應」可更能解釋聯合國、歐盟、大型國際企業或投資公司等機構的決定或更能預測這些大型機構的決定。 

較近年的研究亦已顯示,除英文外「道德外語效應」也在母語為阿拉伯語、印地語、西班牙語與希伯來語的測試者中出現。至於在中文為母語的人身上,會否有同樣的觀察結果呢?

參考:

  1. Costa, A., Foucart, A., Hayakawa, S. & et al. (2014). Your Morals Depend on Language. PLOS One. doi: 10.1371/journal.pone.0094842
  2. Andrade, G. (2023). Arabic speakers offer more utilitarian responses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trolley dilemma in English. Curr Psychol 42, 6933–6935. doi: 10.1007/s12144-021-01976-1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