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Anton】新型人類德爾塔/丁型 (δ) 冠狀病毒 — 給人類的啟示?
2019 冠狀病毒、新冠肺炎、人類冠狀病毒、沙士等等科學及醫學名在這些年間不斷在各大媒體重複出現著,相信身在香港的大家由 2003 年開始對冠狀病毒亦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程度上的認識。正當大家仍汪視著新冠疫情還能夠對我們往後日子構成甚麼程度上的影響時,大家又可有想到有新發現的冠狀病毒,正在世界的某一處角落慢慢侵蝕著人類健康?
經過多年研究,現時已知的冠狀病毒科中總共有四大屬,分別為: 阿爾法/甲型 (α) 、貝塔/乙型 (β) 、伽瑪/丙型 (γ) 及德爾塔/丁型 (δ) 冠狀病毒。而科學界及醫學界在 2021 年前認為,冠狀病毒科中只有 α 及 β 冠狀病毒屬的特定病毒種可以有感染人類的能力。其中擁有對人類有高致命性的 β 冠狀病毒屬中包含了聲名狼藉的沙士病毒 1 & 2 (SARS-CoV 1/2) 及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 (MERS-CoV);縱然科學界自 2003 年起不斷發掘到多種新型冠狀病毒,但絕大部份都只有野生哺乳類動物及禽鳥身上找到,並沒有在人類社會流傳的跡象。
意外永遠是意料之外,一群美國的科學家在 2021 年 11 月《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研究發現,打破了近年 20 年來病毒學家的認知,內容大致指出研究團體成功在 3 名 6 至 7 歲的海地小朋友血清中發現並培養出豬丁型冠狀病毒(首次發現是 2012 年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在豬隻身上找到,亦是全世界首次發現 δ 冠狀病毒,改寫了冠狀病毒科的結構)。 3 名小朋友都曾𣿬報有發燒症狀,其中兩名有咳嗽吸腹部疼痛,另一名則有發熱至 40°C ,幸好的是三名小朋友最終都能夠痊癒。
好了,那麼這份研究究竟為科學界,醫學界及全人類帶來甚麼的啟示?魔鬼就在細節當中:
第一,這次研究是科學界首次有 δ 冠狀病毒可以有能力造成人畜傳染,其中 δ 冠狀病毒有多個品種都能夠在禽鳥身上找到,究竟 δ 冠狀病毒的其他品種會否在不久將來對人類帶來威脅?
第二,科學家在海地小朋友的血清中找到豬丁型冠狀病毒,然而這些血清的取樣日期其實為 2014 至 2015 年之間。無錯,我們不能夠排除這是一個回顧性實驗,即是由舊有的樣本當中再次重新研究而得取新的實驗結果。讀者們可能會對此類實驗有一種壞印象,認為研究人員因為失職或者忽略了甚麼而延遲了實驗結果,但其實一個病人樣本中擁有的資訊是海量的,由一個樣本當中由未知到找到一種指定的目標跟本是大海撈針。科學家一般會由已知或較大機會的方向先作研究(例如是次實驗原本是針對地區性疾病如虐疾、登革熱、寨卡等等),然後再會在有研究價值的樣本當中再次由另一個研究方向出發,直至搵到問題所在。所以,這類的回顧性實驗是合情合理而又必要的。
承上,回顧性實驗亦反映了另一個事實,就是有很多能夠自然康復的病例往往會被忽略。是次研究的血清樣本是一堆急性發熱,但無法確定病因的個案,更重要的是這次感染沒有出現大規模爆發或致死病例,某程度上亦指沒有急切性的研究需要。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病例個案就算抽取了樣本化驗,亦無法得知病人其實受到哪一種病源體感染,而病人就自然康復了(可喜可賀!)。在資源,人手及知識有限的情況下,難免會有一些新發的傳染病會被忽略過去……
第三,病毒是很難被發現的。除了我們大眾所認知的細少體型外,微少的病毒量會嚴重影響它們被科學家發現的可能。再者,就算科學家希望從樣本培養出更多病毒去作分析,病毒「㨂飲擇食」的特性亦會大大妨礙培養成功的可能。不論你提供了怎樣多的營養,怎樣舒適的環境給它們,只要你所提供的宿主細胞並不合宜,它們一概不會「理會」你的。所以,新發病毒研究是有一定的挑戰性的,有時候想急也急不來的……
第四,是次研究亦如實指出暫時亦不能知道是由豬隻數次獨立傳染人類的事件,抑或是單一豬隻傳染人類再變成人傳人事件。不論是哪一個情境,大家亦不可以輕視這次傳染事件所帶出的信息以及這病毒能夠持續在人類社會出現的可能性。
第五,豬丁型冠狀病毒的傳染途徑仍是未知之數,但值得留意的是活病毒能夠在血液中培養出來,證名了病人出現了「病毒血症」,即是病毒能夠入侵血液系統並可流動至其他身體部份,嚴重者可能有機會構成多組織或器官感染。當然現時病人結果是正面的,但其入血能力絕對不能被忽視。
最後,豬丁型冠狀病毒在差不多世界各地都有蹤跡,香港亦不例外,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持警覺,個人衛生,避免不必要的人畜接觸,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由始至終,病毒從來都沒有放慢腳步,無時無刻地去不斷進化突變去試探人類健康的底線,哪麼人類們又是否巳經準備好去應對下一場自然生化戰役?
圖:Leah Kelley
1.)Lednicky, J.A., Tagliamonte, M.S., White, S.K. et al. Independent infections of 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among Haitian children. Nature 600, 133–137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