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Check】MIT 研究指 COVID-19 疫苗令自然免疫系統失靈?

近日,很多大中華地區媒體引述一份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 [1] ,聲稱 mRNA 疫苗會嚴重損害接種者 I 型干擾素信號 (IFN1) ,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不少迴響,或會對抗疫構成嚴重打擊。不過,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有關干擾素

干擾素 (Interferon, IFN) 是細胞信號傳送蛋白,可分成 I 型、 II 型和 III 型,是在動物細胞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分泌的特異性醣蛋白,這些醣蛋白具有觸發免疫系統防禦病毒功能,但其本身並不直接與病毒作用。細胞感染病毒後分泌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感染,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當中 IFN1 是最重要的干擾素,可防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在感染和癌症的早期反應中尤為重要。 IFN1 信號傳導亦可阻止細胞週期發展,以抑制病毒和癌細胞的增殖。

研究宣稱 mRNA 疫苗削 IFN 反應

該份刊於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的研究認為,接種 COVID-19 疫苗的免疫反應與感染 SARS-CoV-2 不同。  mRNA 疫苗會透過抑制 IFN 及其級聯反應,破壞天然免疫能力,激活潛伏感染、削弱防止新感染等一系列後果。同時,疫苗可能令防止及偵測細胞內由基因導致惡性改變的系統失調,引起細胞吸收刺突醣蛋白,從而製造攜帶高水平刺突糖蛋白的外泌體,造成潛在嚴重炎症後果。

研究又宣稱,mRNA 疫苗可減輕 COVID-19 症狀很可能是因為干擾素作用減少,以致無觸發免疫系統的抵抗訊號,長期或會導致更嚴重疾病;一旦上述可能性全部實現,對數十億已接種 mRNA 疫苗者有巨大健康影響。研究已引起不少人士憂慮,但在學界則引起質疑。

學者反駁研究

有來自法國與瑞典的跨學科團隊早在研究正式發表前已去信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編輯 [2] ,要求出版社撤回研究。他們的理由是研究存在多個根本性錯誤的科學假設,導致嚴重誤解。

信中提及, Seneff 的研究在摘要中表明會提供證據表明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FN 信號傳導,但說法只是基於一份自 2021 年 8 月上載於預印期刊 MedRxiv 的論文,而該論文未被同儕審查,至今也未能正式發表,因此。更重要是該 MedRxiv 論文亦不支持 Seneff 等人聲稱由於疫苗而存在抑制 IFN 的說法。過去可靠的研究已表明,這只是「疫苗」本身的預期反應,而非來自 mRNA 這種製疫苗方式。

另外,團隊發現 Seneff 的研究引用超過 200 篇文獻,但有好一部分是誤解文獻結論或根本是錯誤引用,例如她們引用的 Liu & et al. (2021) 一句:「疫苗接種也被證明可以抑制 IRF7 和 STAT2* (Vaccination has also been demonstrated to suppress both IRF7 and STAT2) 」,但該研究只針對 COVID-19 滅活疫苗,並非 Seneff 等人關心的 mRNA 疫苗。

至於 Seneff 團隊引用 Forni and Mantovani (2021) 的一句:「由於開發時間短且所採用技術的新穎性,這些疫苗在部署上有幾個未解決的問題,只有隨時間才可以釐清。 (Due to the short development time and the novelty of the technologies adopted, these vaccines will be deployed with several unresolved issues that only the passage of time will permit to clarify.) 」法國與瑞典的跨學科團隊則指出,該文章主要強調生產數十億劑 COVID-19 疫苗相關的技術問題,以及與這些疫苗在最貧窮國家的可用性相關的倫理問題,而在新研究中提出「幾個未解決的問題」,有斷章取義、引用誤導之嫌。

團隊擔心這篇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分享的研究,會助長 COVID-19 疫苗的錯誤信息和散佈恐懼。此外,部份醫生很快就在社交網絡上分享這些有爭議的出版,情況亦令人擔憂,因為這些人被認為是公眾的可靠指導來源。因此,團隊認為 Seneff 的研究危及公共衛生政策,對全人類構成真正的危險,敦促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方面撤回研究,以防止對醫療保健政策造成進一步損害。

甚麼 MIT 專家?

是次令學界質疑的研究,其中一位作者為 Dr. Stephanie Seneff ,她是 MIT 電腦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高級研究人員,過去的專長是發展人類聽覺系統的演算模型、為發展人機互動系統及演算法去理解人類語言,以及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技巧去作基因預測 (gene prediction) 。近年她則將研究焦點轉向生物學,尤其營養及健康方面,自 2011 年起在醫學及健康相關期刊發表了超過 20 篇研究。

現為 Factcheck Lab 執行編輯的鄭家榆 2016 年在關鍵評論網撰文 [3] 指, Seneff 曾發表過一份分析麻疹、腮腺災、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及自閉症的研究,其方法與最新這份 mRNA 疫苗研究一樣,是有分析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VAERS) 。

當時,鄭家榆已指出 VAERS 使用被動監察模式,由患者或醫療人員自行申報,毋須證據確認症狀跟疫苗有關,因此 VAERS 上列出的症狀並不等如一定是疫苗產生的副作用。鄭家榆又認為,隔行如隔山,Seneff 只是電腦科學專家,去做非本行的研究不一定可靠。

以 VAERS 作為證明 COVID-19 疫苗有問題,做法不太妥當,因為病人自行申報的資料未必完全準確,也並非第一手臨床資料,正常的醫學學者理應了解到當中限制而會加入其他資料佐證,但 Seneff 團隊多年來都加以利用,撰寫一些似是而非的報告,有違科學原則。

更大問題是,華文媒體一直在翻譯外電時無做好「守門人」的角色,只見到吸睛題目就急於譯成中文,未有再細心調查研究是否合理可信,令大眾恐懼接種疫苗。這種情況不只在疫苗問題上出現,也在普遍科學研究報道上屢見不鮮,實屬華文讀者的不幸。

註:
*IRF7 是干擾素調節因子 7 能激活 IFN1 基因轉錄和表達過程,而 STAT2 則是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蛋白 2 ,對 IFN1 的生物學反應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1. Seneff, S., Nigb, G., Kyriakopoulos, A.M. & McCullough, P.A. (2022).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Vol 164, June 2022, 113008. doi: 10.1016/j.fct.2022.113008

2. Barriere, J., Frank, F., Besançon, L. & et al. (2022). Reply to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 Important concerns on the validity of this article. OSF Preprints. Retrieved from https://osf.io/m58yh/

3. Kayue. (26 October 2016). 「國際專家」指出農藥「嘉磷塞」的禍害——慢着,你確定她是專家?. The  News Le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520

文/AC、審/WL, E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