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en?】胎兒時期理應消失手動脈再現 2100 年或成主流、未知有何演化優勢
演化未必會令人類變成《變種特攻 (X-Men)》般有超能力或改變外貌特徵,演化未必會令人類變成《變種特攻 (X-Men)》般有超能力或改變外貌特徵,但此前刊於《解剖學期刊》的澳洲研究指,部份人已在前臂中演化出額外血管,突顯演化的不可預測性,以及人類一直都在演化之中。該研究又認為,按照當前的趨勢,該額外的血管可能在短短幾代之內就變很普遍。
19 世紀初期,達爾文向全世界公佈演化論當中的自然選擇之說 (natural selection, 又稱「天擇」) 。對於當時的科學家來說,絕對是打開了新的領域,因為他們才剛開始了解到底物種如何演化,按著環境變化而身體作出適應的行為。鏡頭一轉,就算到今天我們對於演化多了認識,其實物種或甚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依然在演變。
是次研究的主角,是我們手裡面的正中動脈 (median artery) 。正中動脈在兒時為正在發育的手部,以及前臂供血。如果從胚胎成長的角度來說,這條動脈在母體子宮裡面時就已經形成並且在八週時就會消失。隨著正中動脈的消失,就會由橈骨動脈 (radial artery) 及尺骨動脈 (ulnar artery) 分別代替正中動脈的角色,為前臂、手部及手指供血。
該國際團隊發現成年人出現這三條動脈的情況越增越多。研究團隊重新分析不同的解剖學文獻及二十世紀的屍體解剖報告,發現當時正中動脈出現在成年人前臂的機率為 35% ;從歷史資料所記載顯示正中動脈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出現,但只有 10% 的機率左右。在過去幾個世紀,人體結構因為環境等因素而不停作出演變。研究的主要作者、澳洲福林德斯大學解剖學家 Teghan Lucas 指出,人在過去 250 年演化比以往任何時候來得更快,而正中動脈在演化角度而言,屬相當短的時間內顯著增加;而到 2100 年可能擁有正中動脈的人可能成為主流。
為了比較正中動脈的殘存率,團隊檢查了 80 條來自屍體的肢體,這些肢體全部由有歐洲血統的澳洲人捐贈。捐獻者由 51–101 歲不等,意味著他們幾乎全部出生於 20 世紀上旬。然後,團隊再翻查文獻估算過去的正中動脈殘存率,以進行比較。
最終團隊發現,現代成年人正中動脈的數量似乎是一個多世紀前的 3 倍,表明自然選擇正有利於那些擁有這種額外血液供應的人。
正中動脈的突然增多出現,改變了成長後的人體結構會造成好壞參半的影響。因為正中動脈能夠增加人體整體血液供應。另外,如果尺骨動脈或橈骨動脈其一受破壞,正中動脈更可成為一條緊急管道繼續為手部供血。不過,壞處就是因為正中動脈出現的位置會壓迫到成年人的正中神經 (medial nerve) ,繼而造成疼痛或是俗稱「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令手指漸進式地出現疼痛、麻木感、刺痛感。該症是正中神經在穿過腕部的腕隧道處受到神經壓迫造成,而正中動脈通常都與正中神經並排出現。
Lucas 指,增加正中動脈出現,可能是由於涉及正中動脈發育的基因突變,或母體妊娠期間健康曾出現問題,甚至可能實際上兩個原因都有關。不過,無正中動脈的人似乎亦無任何不適或有特別健康問題。
人體其實因為環境壓力身體在經過世世代代後出現很多變化,同時留有很多痕跡器官 (vestigial organ) ,包括:智慧齒、闌尾、顎骨縮小等。團隊又指,例如擁有膝頭豆骨 (fabella) 的人也是一世紀前的 3 倍;隨着人類演化,處理或煮熟食物,令上下顎空間減少,智慧齒於近年出現更多錯位、隱藏,甚至消失的情況,顯示類似的微演化並非罕見。
來源:
Lucas, T., Kumaratilake, J & Henneberg, M. (2020). Recently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the human median artery of the forearm: A microevolutionary change. J. Anat. 2020;1–9. https://doi.org/10.1111/joa.13224
文/WL 、 審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