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學者獲 2023 邵逸夫獎 中大丘成桐奪數學科學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周二 (30/5) 公佈 2023 年度第 20 屆邵逸夫獎得獎名單, 3 個獎項由 7 位學者奪得,每個獎項獎金為 120 萬美元(折合約港幣 940 萬元),並由獎項各得主平均瓜分。
數學科學獎
美籍華裔、自 1993 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數學系博文講座教授丘成桐,以及美國芝加哥大學 Harry Pratt Judson 傑出服務數學教授 Vladimir Drinfeld 共同獲得本屆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基金會指,是希望表彰他們對數學物理、算術幾何、微分幾何和凱勒幾何 (Kähler geometry) 的貢獻。
現年 74 歲的丘成桐出生於汕頭, 1969 年畢業於中大數學系, 1980 年獲中大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他在 1969 年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師從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兩年後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史丹福大學與哈佛大學等多間著名美國院校。丘成桐 1993 年返回中大,領導成立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同時擔任研究所所長,帶領研究工作。
國際數學大師 Simon Donaldson 曾讚譽丘成桐為「近四分一世紀裏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他解決了一系列數學重大課題和猜想,如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閔可夫斯基問題、鏡對稱猜想,以及穩定的切向量叢與 Kahler 流形之特殊度量的對應等。而以他和卡拉比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已成為數學和理論物理常用的基本概念。丘成桐亦為偏微分方程、幾何及數學物理三者之間開創嶄新的聯繫,為幾何分析奠下重要基石,對幾何和物理不少領域均有深遠矚目的影響
丘成桐曾獲多個大獎,包括 1982 年度菲爾茲獎 (Fields Medal) 、 1997 年度美國國家科學獎,以及 2010 年度沃爾夫數學獎 (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 。
現年 69 歲的 Vladimir Drinfeld 出生於前蘇聯基輔(現為烏克蘭首都),他曾在 1969 年 15 歲時代表蘇聯出戰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並以40分滿分奪冠,是當時最年輕做出滿分的參賽者。他亦憑此成績在同年入讀莫斯科國立大學攻讀數學。此後他一直在莫斯科攻讀博士與工作,到 1999 年才轉到芝加哥大學任教。
Vladimir Drinfeld 以數論、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及其它領域上的工作廣為人知,尤其是朗蘭茲綱領 (Langlands program) :他證明了有限體上的代數曲線函數域上關於 GL2 的郎蘭茲猜想,是首個大域體上郎蘭茲猜想的非交換例子。他此前亦已獲 1990 年度菲爾茲獎,以及 2018 年度沃爾夫數學獎兩個大獎。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本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德國學者 Patrick Cramer ,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傑出教授 Eva Nogales 奪得,以表彰他們揭示基因轉錄機制步驟。
現年 54 歲的 Patrick Cramer 1969 年出生於西德史特加, 1995 年於海德堡大學取得化學文憑, 1998 年於法國格勒諾布爾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他現為馬克斯普朗克多學科科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系主任,兼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候任主席。至於 Eva Nogales 出生於西班牙舊科美納, 1988 年於馬德里自治大學取得學士學位,此後轉到英國留學,於 1993 年在基爾大學取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她在 1998 年轉至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工作,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及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基金會表彰兩人開創性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使負責基因轉錄的蛋白質機制能夠於單個原子上可視覺化,並揭示了生命基本過程之一的基因轉錄機制的每一個步驟,正常的基因轉錄如何促進健康,以及機能失調如何導致疾病。
基因轉錄過程有四個步驟:1. 啟動;2. 暫停/啟動子清除;3. 延伸;4. 終止。 Nogales 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因轉錄前起始複合體 (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 上,開創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改變了我們對基因轉錄早期步驟的理解,而 Patrick Cramer 使用 X 光晶體學和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捕捉基因轉錄的連續步驟,從而確定許多微小結構,包括完整的 PIC 、將 mRNA 拼接的複合物等。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陳偉儀在新聞會上指出:「現在醫治新冠肺炎的藥,是基於我們明白非典肺炎、各種病毒轉錄蛋白的結構,我們才能設計藥物,針對轉錄過程,令它不會產生病毒的基因,從而抑制病的發生。」
天文學獎
天文學獎則由澳洲天文物理學家 Matthew Bailes,和美國天文物理學家 Maura McLaughlin 共同奪得,以表彰他們發現快速電波爆發。
現年 60 歲的 Matthew Bailes 於澳洲愛麗斯泉出生。他在 1984 年於阿德萊德大學取得科學學士學位, 1990 年於澳洲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現為澳洲研究委員會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主任,以及澳洲科學院院士。
Duncan Lorimer 在 1969 年於英國達靈頓出生, 1990 年於威爾斯大學卡迪夫分校取得學士學位, 1994 年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短暫留校任職講師。其後他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Duncan Lorimer 自 2006 年起於西維珍尼亞大學任教,現為該校物理及天文學系教授暨臨時系主任及埃伯利文理學院研究副院長。他亦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快速電波爆發是天文學中最極端、最神秘的現象之一,是一種強烈的射電爆發,在千分之幾秒之內釋放相當於太陽數天輻射的能量。然而,快速電波爆發的爆發源比地球細小,處於非常遙遠的星系中。Matthew Bailes 、 Duncan Lorimer 與團隊在 2007 年發表研究論文,描述發現了首個快速電波爆發,並推斷出其來源的多項特性,特別是其極遠距離、「細小」尺寸和巨大能量。該論文中也估計了快速電波爆發在宇宙中產生的速率,並強調爆發可用以探測宇宙的潛在功能。
邵逸夫獎頒獎禮將於本年 11 月 12 日舉行,是自 COVID-19 疫情以來首次舉行實體典禮。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