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非洲南部最大城市曾有完善供水系統抗旱 

大津巴布韋 (Great Zimbabwe) 是非洲南部首個主要城市,在鼎盛時期估計有 18,000 人居住,有說這個在中世紀曾繁華一時的大城市是因為氣候變得乾旱而被棄成為廢墟。不過,去年年尾刊於《人類世》的研究則指,在大津巴布韋的遺址中發現淡水管理系統。

該個由丹麥、南非、英國和津巴布韋學者聯合組成的團隊認為,在大津巴布韋古城多處發現的「達卡 (dhaka) 」大型圓坑並不如過去所認為用於挖掘黏土,而是用於儲水。例如,有許多達卡坑有策略地設在幾個山坡的底部,以收集雨水和地下水;城市周圍的其他坑則橫跨不同溪流。

團隊認為,通過用達卡坑收集雨水並堵截某些部分的河溪,當時的居民可以確保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在旱季,都有足夠的飲用水和將之用在農業上。這得到達卡坑附近發現的許多植物殘骸佐證,而這些植物均需要有足夠水分的土壤才可茁壯成長。

團隊利用機載激光掃描技術,調查大津巴布韋遺跡,當中包括一些植被茂密的地方,並輔以地面調查和與當地現存居民訪問,以確定多年來的用水習慣——現時當地社區也必須在乾旱時節約用水。

據團隊的推算,在大津巴布韋的達卡坑足以儲存超過 1,800 萬升水。換言之在 11 至 15 世紀最鼎盛時期,這座有大量統治精英、宗教領袖、工匠和商人的城市,有一個完整而靈活的淡水管理系統中共享收集到的水。

團隊又表示,在雨季大津巴布韋的一些地區會變得非常多水,似乎非常適合開採黏土來建造房屋;而在乾旱時期,其中一些採石場似乎也變成水庫以收集地下水和周圍山丘的徑流。

團隊在報告結論指出,這些發現表明,水的物理形態、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都塑造了社區如何處理、管理和保護水資源,並受其影響。

現時,學者對大津巴布韋的歷史所知甚少。即使有如此精心建造的供水系統,這座城市仍有可能因氣候變化而崩壞。在其存在期間,全球經歷了中世紀的氣候異常和小冰河時代,這可能使這座不斷發展的古城承受著巨大壓力。

來源:
Science Alert, Mysterious Medieval City in Africa Had a Genius System to Survive Drought

報告:
Pikirayi, I., Sulas, F., Nxumalo, B. & et al. (2022). Climate-smart harvesting and storing of water: The legacy of dhaka pits at Great Zimbabwe. Anthropocene Vol 40, Dec 2022, 100357. doi: 10.1016/j.ancene.2022.100357

Photo credit: 大津巴布韋遺跡 via Wikipedia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