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 1,700 萬年前化石 疑為長頸鹿祖先或可解釋長頸特徵演化

長頸鹿的長頸是怎樣來的呢?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指,約 1,700 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一種長頸鹿總科動物 (giraffoid) 獬豸盤角鹿可以解釋這個謎題。

幾十年來,長頸鹿的長頸一直吸引著學界研究。其超長頸應該是有充分理由演化出來,因為本身長頸是會造成生活上的困難,亦更容易成為捕獵者的目標——長頸鹿的心臟需要將血液泵送 2 米到頭部,這需要高血壓和避免昏厥或中風。

生物學界流行的理論是,長頸鹿演化出更長的頸是用來尋找樹上更高位置的食物。這聽起上來有道理,但並不那麼簡單。過去有研究表明,當食物競爭最激烈時,長頸鹿往往會從較矮的位置進食,而高大的長頸鹿亦不太可能在乾旱中生存下來。另有說法指,長頸鹿演化出更長的頸來吸引異性交配,雄性長頸鹿亦會以頸打鬥,但雄性的頸不比雌性的長。

Credit: Y. Wang and X. Guo

早在 1996 年,有參與是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孟津於新疆准噶爾盆地偶然發現一個有四節椎骨的頭骨。至今廿多年,孟津與同事在當地發現了超過 77 塊相同物種的化石,其中包括另外 2 個頭骨和一些牙齒。

孟津團隊與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騏和鄧濤等人,確定這些化石有約 1,690 萬年歷史,是中新世一種新發現的長頸鹿親戚,頭頂有一個由角蛋白層構成的 5 厘米厚的堅硬結構。團隊以中國傳說中的神獸獬豸,將此物種命名為獬豸盤角鹿 (Discoeryx xiezhi) 。

據中國傳說,獬豸外觀似羊或鹿,頭頂正中有長獨角,短尾似蝸牛,有羊蹄;獬豸喜歡居住在水邊,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

王世騏指出,獬豸盤角鹿複雜的頭部和頸部骨骼結構表明,提供了力量和強度來幫助雄性與雄性之間的戰鬥,以競爭並給潛在的配偶留下深刻印象。

王認為,當長頸鹿祖先離開森林進入草原時,其用頸的打鬥越來越激烈,隨著打鬥方式演變,頸會變得更長,但他強調在更高位置覓食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然而,紐約理工學院骨科醫學院古鳥類生物學家 Nikos Solounias 不認同獬豸盤角鹿是現代長頸鹿的近親,並告訴現代學者關於長頸鹿長頸的資訊。他指出,所有反芻動物都會用角和頸打鬥,但長頸鹿的打鬥方式明顯不同,且有不同的演化歷史。

來源:

Nature, How the giraffe got its neck: ‘unicorn’ fossil could shed light on puzzl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565-7

報告:

Wang, S.Q., Ye, J., Meng, J. & et al. (2022). Sexual selection promotes giraffoid head-neck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Science Vol376, Issue 6597. doi: 10.1126/science.abl8316

文/AC、審/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