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與泰團隊合作發現 11 種蝦致敏原 正研「疫苗」防敏
甲殼類海產,尤其蝦是香港常見導致市民過敏的食品。常規的蝦敏感測試方法,包括致敏原皮刺測試和量度血液中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E (Immunoglobulin E, IgE) 濃度,這些檢測雖然方便,但診斷準確性仍有待改進,假陽性結果的比率可達八成。更重要是,市民仍然無法進食含蝦的食品。
日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召開記者會,指與泰國瑪希敦大學 (Mahidol University) 及三美泰吞武里醫院 (Samitivej Thonburi Hospital) 合作研究,分析香港及泰國兩地 85 個有蝦敏感的人士,利用他們的血清樣本測出 11 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該個去年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過敏》的研究又發現,兩地人口中流行的主要蝦類致敏原存在差異,可能與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及環境相關,發現亦有機會幫助推動食物敏感精準診斷。
中大指,過去與歐亞多國的合作研究發現,本港對蝦敏感的小學生比率為 1.05% 。患者在進食蝦後,除了會出現皮膚和口腔過敏反應外,亦可導致喘鳴 (Stridor, 即呼吸道收窄持續產生的聲音) 、呼吸困難以至過敏性休克。
中大醫學院羅騰祥基金兒科教授黃永堅教授表示,現時針對蝦敏感的診斷及治療仍然有限,其中的一大挑戰是分辨出「並發過敏」及「無症狀過敏」的患者。倘若可以鎖定致敏原進行精準診斷,就能夠對症下藥。
是次研究分別在香港及泰國共招募了 85 位兒童與成年人,他們均是 5 年內曾至少兩次食用蝦後出現即時過敏反應,並被醫生確診的人士。基於早前中大研究發現華南地區的蝦敏感患者普遍對來自虎蝦 (Penaeus monodon) 的蝦致敏原產生過敏反應,因此團隊提取大虎蝦的蝦類蛋白為兩地研究參加者進行血清過敏測試。
團隊最終成功確認 11 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並發現一種全新的致敏原肝糖磷解酶 (Pen m 14) ,而兩地主要流行的蝦類致敏原存在差異。例如香港的人口主要對肌鈣蛋白 (Pen m 6) 、 Pen m 14 (35.3%) 、原肌球蛋白 (Pen m 1, 41.2%) 與肌質鈣結合蛋白 (Pen m 4, 35.3%) 過敏;在泰國, Pen m 1 過敏則在近 7 成測試者中出現,其餘主要致敏原依次為 Pen m 6 (50%) 與脂肪酸結合蛋白 (Pen m 13, 37.5%) 。
有些人對蝦致敏原的反應很低,是蝦類耐受人士,但因為吃蝦後感不適,便認定自己對蝦敏感,實際上其不適只因為蝦不乾淨。團隊指,過去基於臨床病史和血清 IgE 測試的診斷區分蝦過敏和耐受性很差,是次研究找出多種蝦致敏原,有助更精準判斷患者對各致敏原的過敏程度,並對症下藥,避免過度戒口。
團隊又指,正在研究供蝦敏感人士使用的疫苗,這些疫苗含蝦類低致敏性致敏原蛋白,以誘導接種者的身體產生免疫力,以減輕日後進食蝦時造成的敏感。目前,疫苗在動物模型的測試很有效,正展開應用在人類的初期臨床研究,測試者需要每兩周接種共三針,並接受長達一年的觀察。
來源:
中大新聞中心: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 有助推動食物敏感精準診斷
報告:
Wai, C.Y.Y., Leung, N.Y.H., Leung, A.S.Y. & et al. (2022). Comprehending the allergen repertoire of shrimp for precision molecular diagnosis of shrimp allergy. Allergy. doi: 10.1111/all.15370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