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早發性癌症病發率 1990 年代起增加 疑與生活模式改變有關

最新刊於《自然評論臨床腫瘤學》的審視報告表明,自 1990 年以來,全球 50 歲以下成年人患癌人數急劇增加。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早發性癌症的增長似乎並無放緩跡象,而且僅靠篩查的改進似乎無法完全解釋這一趨勢。

有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病理學家荻野周史在新聞稿中指出,團隊發現患早發性癌症風險在每一代都在增加。例如,1960 年出生的人在 50 歲之前經歷的癌症風險比 1950 年出生的人要高,團隊預測這種風險水平將在接下來的幾代人繼續攀升。

患癌率在現代社會中呈上升趨勢並非新發現。過去已有團隊發現,自 1940 年代和 1950 年代以來,患有遲發性癌症的人數有所增加,即 50 歲之後患上癌症。不過是次團隊想要找出的是,早發性癌症(50 歲以下人口癌症發病率)是否同樣正在增加。

為此,團隊研究了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出生的人,了解這些人口在 1990 年代開始的 14 種癌症發病率,包括乳腺癌、直腸癌、食道癌、膽囊癌、頭頸癌、腎癌、肝癌、骨髓癌、前列腺癌、胃癌和甲狀腺癌等,以及其增長的臨床和生物學成因。

全球數據顯示,患所有這些癌症在 2000 年至 2012 年間於 50 歲以下的成年人中呈上升趨勢。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現代人增加了篩查,有助提高早發性癌症的檢出率。

不過團隊指出,這並不能完全解釋早發性癌症變化,尤其是在一些沒有早發性癌症篩查項目的國家也呈上升趨勢,表明這些癌症的早發性發病率確實正在增加。

另外,亦有證據顯示,這種癌症發病率的轉變趨勢實際上在更早時間出現,大約在上世紀中葉,即現為中年人還是兒童的時代。當時人類的生活發生出現巨大變化,尤其是高度加工食品的興起,一切都令團隊懷疑飲食、生活方式、體重、環境暴露和微生物組的某些組合都有影響。

另一有參與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流行病學家鵜飼知嵩解釋,研究的 14 種呈上升趨勢的癌症類型中,有 8 種與消化系統有關;我們吃的食物養活腸道中的微生物,而飲食直接影響當中的微生物組組成,最終這些變化會影響疾病風險。

團隊指,其他增患癌風險因素包括含糖飲料、 2 型糖尿病、癡肥、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和飲酒,所有這些因素自 1950 年代以來都顯著增加。

有趣的是,雖然過去幾十年成人睡眠時間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兒童睡眠時間比幾十年前要少得多。

然而,這項研究只是對現有研究的回顧,因此團隊無法以研究直接衡量任何影響。同時,團隊也無太多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數據可供繼續研究,但表明「這些國家的早發性癌症發病率可能越來越高,可能導致全球早發性癌症大流行」。

圖:University of Oxford

來源:

Science Alert, Cancers in Adults Under 50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round The Globe

報告:

Ugai, T., Sasamoto, N., Lee, HY. & et al. (2022). Is early-onset cancer an 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Nat Rev Clin Oncol. doi: 10.1038/s41571-022-00672-8

文/AC、審/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