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冷血物種評估出爐 揭逾 20% 爬行類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最新刊於《自然》全球冷血物種評估顯示,世上有逾 20% 爬行類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其中包括一半以上的海龜和鱷魚。
環境、氣候變化對其他類別的生物威脅已被充分記錄:超過 40% 的兩棲類、 25% 哺乳類和 13% 的鳥類都面臨滅絕危機,對全球生態造成全方位影響。不過,學界一直無全面了解處於危險中的爬行動物比例。
在是次評估中,團隊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红色名錄的標準,評估了全球 10,196 種爬行類的保育情況。他們發現,至少有 1,829 個物種,即約 21.1% 處於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
管理 IUCN 保護國際生物多樣性評估部門兼是次研究的首席作者 Neil Cox 指出,現在知道每種爬行動物物種面臨的威脅,國際社會可以採取下一步行動,加強投資在這方面的保育,扭轉經常被低估和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團隊指出,鱷魚和海龜物種是爬行類動物中最受威脅,其中約 58% 和 50% 的評估物種面臨滅絕危機。 Cox 形容這是因為牠們都受「過度捕獵和迫害」:人類會為了鱷魚肉或為了保障人類居住地區安全殺死鱷魚,而海龜則是寵物貿易的目標,或用於傳統治療的材料。
團隊發現,另一種著名的瀕危物種是俗稱過山烏的眼鏡王蛇(King cobra, 學名 Ophiophagus hannah),該物種是世上最大的毒蛇,可長到大約五米長,在從印度到東南亞的廣泛森林地區以其他蛇為食。 Cox 指,過去眼鏡王蛇被歸類為易危物種,但新研究顯示該物種已「非常接近滅絕」。他補充,眼鏡王蛇是亞洲標誌性物種,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像這樣分佈廣泛的物種也正遭受人類伐木和蓄意攻擊,令該種蛇面臨極大威脅。
另外,研究顯示受威脅的爬行類主要集中在東南亞、西非、馬達加斯加北部、安第斯山脈 (Andes) 北部和加勒比地區。至於僅限於沙漠、草原和稀樹草原等乾旱棲息地發現的爬行類,則比森林棲息地的爬行類受到的威脅要小得多,而農業、伐木、入侵物種和城市發展是爬行類面臨的最大威脅。
團隊又指,氣候變化對大約 10% 的爬行動物物種構成直接威脅,但數字可能被低估,因為評估無考慮到海水水位上升等長期威脅,或疾病等氣候變化造成的危險。
研究又發現,針對哺乳類、鳥類和兩棲類的保育方字在一定程度上也令爬行類受惠。
由於缺乏資金,這項涉及過百位國際專家的全球爬行動物評估花了大約 15 年的時間才完成。另一位合著是次研究、美國保育組織 NatureServe 首席動物學家 Bruce Young 指出,這有機會是因為對很多人而言,爬行類沒有魅力,人們更加關注一些毛茸茸或有羽毛的有脊椎動物物種,共對其進行保育。他提醒,爬行類是生命樹的一部分,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樣,同樣值得關注。
來源:
AFP, Over 20% of Reptile Species Are Now at Risk of Extinction, Scientists Warn
報告:
Cox, N., Young, B.E., Bowles, P. & et al. (2022). A global reptile assessment highlights shared conservation needs of tetrapods.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22-04664-7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664-7
文/AC、審 / 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