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垃圾帶 86% 大型垃圾由廢棄漁具組成 主要來自中美韓日台
最新刊於《科學報告》的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垃圾帶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中多達 86% 的大塊漂浮塑膠廢物均來自漁船遺棄或丟失的漁具,而這些大型垃圾主要來自日本、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南韓、美國與台灣。
有參與研究、來自荷蘭非牟利組織 Ocean Cleanup 的海洋塑膠研究員 Matthias Egger 向《自然》表示,這些發現改變了人類對北太平洋垃圾帶塑料來源的理解,因為過去都認為大部分塑膠垃圾都由河流入海洋; Ocean Cleanup 開發了去除來自海洋的塑膠垃圾技術,而研究的發現可能有助製定未來減少海洋塑膠污染的政策。
北太平洋垃圾帶是在 1997 年被發現的,當時一艘從夏威夷航行到美國加州的船上船員注意到塑膠垃圾散落在遙遠的開闊海域。塑膠垃圾在洋流匯聚的地方積聚,形成該垃圾帶。一些研究人員估計當中已累積 1.8 萬億件塑膠圾垃,而這些垃圾有時會被海龜和其他海洋動物誤認為是食物。
2018 年的一項調查曾發現,漁網佔北太平洋垃圾帶的近一半垃圾。這些網顯然來自漁船,但當時研究團隊無法確定其餘塑膠垃圾的來源。因此,在 2019 年, Ocean Cleanup 從垃圾帶中收集了 6,000 多件漂浮物,總重約 547 公斤,並分析這些垃圾中的文字和標誌,以確定其來源。
團隊確定了多件物品的生產日期,其中包括一個可追溯到 1966 年的浮標。團隊亦能夠追踪 232 件垃圾的原產地:三分之一已確定來自日本,部分原因可能是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海嘯沖走,其餘根據數量多寡依次為來自包括香港及澳門的中國大陸 (33%) 、南韓 (15%) 、美國 (5%) 與台灣 (3%) 。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垃圾中明顯沒有來自河流中有大量塑膠污染的國家。 Egger 指出,這發現令人驚訝,因為河流被認為是大多數海洋塑膠的來源,但是次研究卻發現北太平洋垃圾帶大部分垃圾似乎是由漁船直接傾倒到海洋中。
團隊表明,從陸地排放的塑膠垃圾往往會在沿海地區積累,而在海上丟棄的塑膠很可能會在垃圾帶中積累。
無參與研究的加州海洋研究機構 5 Gyres Institute 的科學主任 Lisa Erdle 表示,是次研究和其他調查表明,漁業確實需要對垃圾帶的塑膠污染負上責任,而了解塑膠垃圾最終如何進入各種環境,有助製定政策防止和清理這些垃圾,包括在漁網上強制加入追踪器。
Egger 表示,研究發現亦可用於製定《聯合國塑膠污染條約》,該條約自 2022 年 3 月以來一直在談判中。
來源:
Nature, Ocean ‘garbage patch’ is filled with fishing gear from just a few places
報告:
Lebreton, L., Royer, SJ., Peytavin, A. & et al. (2022). Industrialised fishing nations largely contribute to floating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Sci Rep 12, 12666. doi: 10.1038/s41598-022-16529-0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