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馬達加斯加巨型生物突消失 疑與人口爆炸、生活模式改變有關

在 2,000 年前,有人類大小的狐猴和巨型象鳥一直相安無事地棲息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但 1,000 年後,牠們幾乎完全絕跡於當地。最新刊於《當代生物學》的研究指出,這次大規模滅絕恰逢馬達加斯加人口澎漲,當時有兩個不同起源的人口「佔領」了該島。

是次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7 年。當時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考古學家 Jean-Aimé Rakotoarisoa 和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正展開馬達加斯加遺傳和民族語言學計劃,以研究馬達加斯加主要原住民馬拉加西人 (Malagasy) 祖先問題。儘管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海岸約 425 公里處,但馬達加斯加語又與印度洋 7,000 公里外的南島語言相似。因此,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關於人何時,以及如何來到馬達加斯加的爭議,以及他們如何影響原本生存於島上巨型生物的大滅絕。

2007 年至 2014 年間,團隊前往島上的 257 個村莊,收集了村民的唾液樣本,以及音樂、語言和其他社會科學數據。 2017 年,團隊得出結論,指現代馬達加斯加人口與東非講班圖語的人和東南亞婆羅洲南部講南島語的人關係最密切。

在是次研究中,團隊對唾液進行基因分析,並使用電腦程式對馬拉加西人血統建立模擬模型,估計了其基因在多代人口中的變化。團隊發現現代馬拉加西人口是由大約 2,000 年前停止與其他群族雜交的亞洲人後裔組成,他們的人數只有數千。

這批亞洲人後裔究竟何時前往馬達加斯加仍是一個謎。不過到了 1,000 年前,這個小群族已開始與馬達加斯加一個有類似規模的非洲人口雜交,令當地人口開始急速增長,這段時間亦是巨型動物群滅絕的高峰期。

其他調查又發現,在馬達加斯加人口爆炸的同時,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當地人會和動物共存,過著狩獵生活。然而考古證據顯示,1,000 年前左右他們正在島上建立大型定居點、種植水稻和放牧牛群。

團隊認為,人口增長和這些生活變化,再加上更熱、更乾燥的氣候,引發了這些巨型生物在 100 年間滅亡,但氣候變化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

耶魯大學演化遺傳學家 Diyendo Massilani 雖然讚揚研究做得很好,但警告使用當今的數據來推斷過去有其局限性。他認為,如果團隊能從馬達加斯加過去居民遺骸中發現古代 DNA ,就更能確定過去的人口雜交和增長時間。

無參與研究的馬省大學阿默斯分校古生物學家 Laurie Gofrey 則指出,了解人類在馬達加斯加動物滅絕中的作用在現今非常迫切,尤其是在大象和犀牛等現代巨型生物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她說:「我們需要知道是甚麼導致了(當年的)重大變化,人類才能將自己從未來可能對地球造成的災難中拯救出來。」

來源:

Science, Human population boom may have doomed Madagascar’s giant animals

報告:

Alva, O., Leroy, A., Heiske, M. & et al. (2022).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in Madagascar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major demographic events. 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22.09.06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