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海底或因氣候變化再出現山泥傾瀉 引發巨型海嘯破壞南美洲 、新西蘭和東南亞海岸

最新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可能會引發南極洲的海底山泥斜瀉,從而在南大洋引發巨大海嘯。

團隊通過鑽探南極洲海底的沉積岩芯,發現在 300 萬年和 1500 萬年前的全球暖化時期,鬆散的沉積層形成並出現滑動,可能導致沖向南美洲海岸 、新西蘭和東南亞的巨型海嘯。隨著現時氣候變化使海水變得更暖,團隊認為類似規模的海嘯有可能再次爆發。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水文及海洋勘探系講師 Jenny Gales 在一份聲明中指,海底山泥斜瀉是一種主要的地質災害,有可能引發海嘯,導致巨大的生命損失。研究結果強調,人類有迫切需要加強對全球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上述地區的穩定性以及未來潛在巨型海嘯出現的理解。

2017 年,團隊首次在羅斯海東部發現了南極洲古代山泥斜瀉的證據。被困在這些山體下面的是一層薄薄的沉積物,上面擠滿了被稱為浮游植物的海洋生物化石。團隊於 2018 年重回該地區,深入海底以提取沉積物岩芯,以找出該地區的地質歷史。

在分析該岩芯後,團隊發現該些薄的沉積層在兩個時期形成,一個時期大約在 300 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溫暖期,另一個時期大約在 1,500 萬年前的中新世氣候最暖期 (Miocene Climate Optimum) 。在這些時期,南極洲周圍的水域比現今高 3°C ,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在這些生物死亡後,下面的海底充滿豐富而光滑的沉積物,使該地區容易發生山泥斜瀉。

該地區過去造成海底山泥傾瀉的確切觸發因素仍然未明,但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最有可能的罪魁禍首: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地球週期性冰川期的結束導致冰蓋收縮和後退,減輕地球板塊的負荷,並使其在一個被稱為等壓反彈 (Isostatic rebound) 的過程中向上反彈。

在足夠數量的薄弱沉積層堆積後,南極洲板塊的等壓反彈引發地震,導致光滑層上的粗礫石從大陸架邊緣滑落,引發了會導致海嘯的山泥斜瀉。

這些古代海嘯的規模未有確切數字,但團隊注意到兩次相對較新的海底山泥斜瀉產生了巨大海嘯並造成了重大死亡數字: 1929 年的大淺灘海嘯產生了 13 米高海浪並在加拿大紐芬蘭海岸造成約 28 人死亡; 1998 年的巴布亞新畿內亞海嘯引發 15 米高海浪,奪去 2,200 人的性命。

由於南極海床下埋藏著多層沉積物,陸地頂部的冰川也在慢慢融化,團隊警告,未來可能會見到當地的海底山泥傾瀉的再次發生,引發大型海嘯,尤其是相同的地層仍然存在於南極洲外大陸架上。

來源:

Live Science, Climate change could trigger gigantic deadly tsunamis from Antarctica, new study warns

報告:

Gales, J.A., McKay, R.M., De Santis, L. & et al. (2023). Climate-controlled submarine landslides on the Antarctic continental margin. Nat Commun 14, 2714. doi: 10.1038/s41467-023-38240-y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