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阿洛島三骸骨 揭早期人類墓葬文化多樣性

殯葬及墓葬文化在考古中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透過比較不同時期的墓葬文化可以讓我們知道前人的生活、社會價值觀、信仰甚至社會的各項多樣性。最近發表於 PLOS One 的報告指出,三副在小巽他羣島 (Lesser Sunda Islands) 洞穴內發現的骸骨,經分析後每副都相隔超過 1,000 年之久。

位於印尼東南部、小巽他群島東端的阿洛島 (Alor Island) 曾經發掘到很多有關早期人類遷移模式及生活、生物多樣性的線索,因而令我們了解到更多有關演化及墓葬文化的多元;而這些線索亦依然蘊藏在當地等待被發現。

墓葬是一樣非常獨特的文化呈現,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家 Sofia Samper-Carro 表示。透過墓坑的變化可以讓考古學家研究及查探早期人類一波又一波的遷移歷史及變化。 Samper-Carro 指出從屍體埋葬呈現的姿勢到屍體的處理、陪葬品的缺乏或是放置,都能完全展示著當時社會對於亡者的看法及價值。

Source: Samper-Carro et al. 2022

過去考古學家都一認為,東南亞是一個早期人類的「大熔爐」。那裏是各地的「交通樞紐」及交匯點,因而造就了不同早期人類的混合居住的一個可能性,而這個狀況於較早前的更新世(Pleistocene)非常不同。因為四通八達及路線之多,對於考古學家來說要指名哪一路線及何時開始大遷移實在有一定困難。

Samper-Carro 的團隊之前的考古研究就是想拼湊一個現今智人如何橫跨印尼東南各個島嶼比較完整的畫面,以及嘗試描述早期人類在這些地區生活的一切。透過多次比較以前的考古挖掘項目,團隊發現一共有四輪的遷移史穿越小巽他羣島,當中包括了有體型較細小的佛羅勒斯人 (Homo floresiensis) 居住的佛羅勒斯島 (Flores) 。團隊最早於 2014 年的挖掘當中找到魚鈎及超過 1.2 萬年歷史的人類頭顱。團隊在 4 年後重回同一考古場地並向東南方繼續挖掘,他們發現到有另外兩副骸骨以不同姿勢被埋葬。

團隊指出,幾副骸骨均堆疊在一起。第一副骸骨鑑定後大約來自 7,500 年前左右,並被放在一個橢圓形的墓坑內,並以貝殼碎片以及赭色石頭所圍繞著。而底下的另一副骸骨就來自大約 1 萬年前,在一個圓形的墓坑裡以坐姿呈現,並以蠑螺貝殼作為底座;再下面的那一副骸骨就是原本那個 1.2 萬年的頭顱餘下的骸骨,經過鑑定後斷定為女性。此女性的體型比較細小。

團隊相信這個墓坑展示著一些早期現代人的社會價值、行為的演變及傳承。同時,視乎不論來自哪一個時代,都有使用阿洛島島上的石穴作為長眠之地。有些墓葬文化與亞洲大陸也有相似之處,團隊指出有機會是因為當時的大量遷移而出現文化交流的情況,當然也不能排除這些習慣是從當地衍生的。

有關於這三具骸骨的基因分析及飲食習慣依然繼續在進行當中,團隊希望利用基因的角度去揭開當時人類與現今島嶼居民的關係。

來源:

Science Alert, 3 Ancient Burials Hint at Multiple Migrations of Ancient Humans Through Southeast Asia 

報告:

Samper-Carro, S. C., O’Connor, S., Mahirta, Kealy, S., & Shipton, C. (2022). Talking Dead. New burials from Tron Bon Lei (Alor Island, Indonesia) inform on the evolution of mortuary practices from the terminal Pleistocene to the Holocene in Southeast Asia. PLOS ONE, 17(8), e0267635. doi: 10.1371/journal.pone.0267635

文/WL 、審核/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