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新發現有 6,000 年歷史頭骨 證島上傳說曾有深山「小黑人」定居
大約 6,000 年前,南島族群 (Austronesians) 在台灣定居,為該島原住民帶來新石器時代的技術,而南島族群後代目前仍佔島上人口的 2% 左右。而島上的 16 個南島族群中有 15 個都有傳說與故事指,島上森林有一種細小而皮膚黝黑的人,且可能一直與南島人一起生存直至相對近代。
最新刊於《世界考古學》的研究指,一個新發現的頭骨化石可以證實這些故事,並有助在人族演化樹中將這種神秘的人類分類。
南島族群是指大洋洲和東南亞以南島語系為語言的族群,其中包括東帝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馬達加斯加、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以及台灣原住民族等。簡單而言,南島語族分佈範圍北到台灣,南至新西蘭,東則到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
不同的南島族群對台灣島的首批居民持有廣泛不同看法。許多人會用敵對的語言描述他們,並有多次戰鬥的故事。然而,至少有 4 個南島族群講述了與台灣所謂的「小黑人」通婚的故事,其中賽夏族 (SaySiyat) 繼續舉行「矮靈祭」儀式,以紀念這些他們稱為 ta’ai (意為矮人)的「小黑人」,並認為他們是賽夏族的老師。
儘管南島族群對這些「小黑人」的態度各不相同,但所有群族都有相似的描述:小黑人皮膚黝黑、體型較小、頭髮捲曲,生活在森林覆蓋的山區,通常是在洞穴之中。
雖然石器的存在,包括一些可以追溯到 30,000 年前的,都證明南島族群口耳相傳的不是神話傳說。不過,學者對這些台灣首批居民一無所知。

在台灣東海岸小馬遺址的洞穴新發現的女性頭骨和部分骨骼,改變了這一點。這些化石於有大約 5,900 年歷史的地層中,時間上與南島族群到達台灣島上的吻合。更重要是骸骨的特徵清楚地表明其屬於具有不同傳統的人。
分析顯示,這個頭骨不僅小,其形狀的 13 個測量值亦最接近菲律賓的尼格利陀人 (Negrito) ,其次是安達曼群島的尼格利陀人,其基因亦與同期來自非洲的人口相似。至於在頭骨附近發現的腿骨屬於同一女性,並從其大小推算,此女性生前約為 1.3 米高,與南島族群的傳說吻合。
另一方面,該骸骨被埋的姿勢與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狩獵採集部落墓穴中發現的蹲姿一樣。領導研究的澳洲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洪曉純博士補充,大約 7,000 年前,類似於東南亞其他地方的狩獵採集者使用的薄片石器到達台灣,而技術可能是透過與呂宋島的漁民接觸而出現。
雖然台灣新石器時代之前的人口密度可能很低,但此時期的人類遺骸發現稀有性,部份反映了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有參與研究的關島大學考古學副教授 Mike Carson 指出,發現頭骨的洞穴距離海岸 800 米,台灣東部沿海山脈是世上抬升速度最快的地質構造之一。當這個女人被埋在時,遺址更靠近大海和附近的河流,而這些地方為居民提供淡水和近在咫尺的食物。洪則補充指,考古學家並沒有努力在台灣尋找較古老的遺址,了解遠古的移民史她希望發現可糾正這一點。
團隊又表示,發現證實了台灣古代「小黑人」的存在,但團隊無法解釋他們消失的原因——當早期南島族群開始到達台灣時,「小黑人」顯然已經逐漸消失。事實上清代的文獻曾記錄,兩個世紀前,這些「小黑人」原居民仍作為一個獨特的民族倖存下來。即使在現今,其 DNA 也可能無完全消失,只是需要更多研究證明之。
來源:
IFL Science, Skull Confirms Taiwanese Legends Of Ancient Peoples Who Preceded The Austronesians
Phys.org, 6,000-year-old skull found in cave in Taiwan possibly confirms legend of Indigenous tribe
報告:
Hung, H.C., Matsumura, H., Nguyen, L.C. & et al. (2022).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s. World Archeology. doi: 10.1080/00438243.2022.2121315
文/AC、審/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