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性行為於雄性獼猴更為普遍且可被遺傳

世界各地很多保守派質疑同性性行為是不自然,並對之進行打壓。不過,多年來生物學界已發現數百種動物有同性性行為,而最新刊於《自然生態學與演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雄性獼猴都會與其他雄性發生性行為;事實上,雄性對其他雄性有所動作的頻率比對雌性獼猴更高。

團隊對波多黎各聖地亞哥島的普通獼猴 (Macaca mulatta) 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記錄了雄性獼猴每次發生性行為的時間,以及是與雌性還是其他雄性發生性行為,然後再將這種行為與親子率進行比較,看看將所有精力都花在沒有明顯繁殖益處的性活動上,是否對群族有任何負面影響。團隊亦利用自 1956 年以來記錄的家譜,來確定各獼猴的遺傳關係,以及每隻獼猴有多少個後代。

研究首席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態學家 Jackson Clive 表示,團隊發現大多數雄性在行為上都是雙性戀,而且同性活動的差異是可被遺傳的,意味著這種行為可以有演化的基礎;團隊還發現,互相有性行為的雄性也更有可能在衝突中支持對方。

同性性行為更為常見

團隊對全島 1,700 隻雄性獼猴中的 236 隻進行詳細調查,當中 72% 有同性性行為。只有 46% 被觀察到會騎上雌性性交。 與預測相反,同性性行為在性別比例不均勻的調查組別中並不常見;研究樣本中最大的一部分有雙性性行為,但只有同性性行為或完全無性活動,都比只與雌性性交更為常見。

團隊指,目睹的約 10% 同性性行為發生在攻擊性互動之後,但更常見的是有友好關係,並在例如互相梳理毛髮的社交行為後進行。在某些情況下,一對雄性獼猴會為了對第三方發出聲音威脅而互相騎在對方身上。

團隊又發現,會有同性性行為的雄性獼猴比其他雄性擁有更多的後代,違反了一般保守派的觀點。團隊認為,在衝突中得到支持可能是關鍵——在受到威脅時,有一個支援的「男朋友」可能會增加機會,讓雄性獼猴最終與有生育能力雌性交配。

回顧過去,團隊發現雄性獼猴的同性性行為具有 6.4% 的遺傳性,數字可能聽起來很低,低於一項研究在人類中發現的 8-11%,但這是人類之外同性性行為存在遺傳成分的首個證據。而 6.4% 這數字也類似於更廣泛研究的、明顯有益行為,例如梳理毛髮和社交的遺傳性。

另一方面,團隊又指等級制度中的位置與雄性獼猴是否通常被騎乘或主動出擊之間並無關聯性。

聖地亞哥島上的獼猴來自亞洲, 1938 年被運到當地並在無天然獵食者的情況下不斷繁衍生息。該地獼猴群體有明確的勢力邊界,使之吸引到很多靈長類動物學家進行研究。一項去年刊出的研究表明,當地社交關係較強的獼猴擁有更健康的腸道細菌,這些友善的獼猴相信是透過額外向其他獼猴梳理毛髮,而獲得更多有益的微生物。類似的有益機制,可能同樣在同性性行為中出現。

來源:
IFL Science, Bisexuality Is The Norm Among Male Rhesus Macaques

報告:

Clive, J., Flintham, E. & Savolainen, V. (2023). Same-sex sociosexual behaviour is widespread and heritable in male rhesus macaques. Nat Ecol Evol. doi: 10.1038/s41559-023-02111-y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