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類多樣性、適應力強 助在恐龍滅絕事件中倖存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為何非鳥類恐龍會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滅絕,而哺乳類和其他物種例如海龜和鱷魚卻得以倖存。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研究分析了來自北美的 1,600 份化石記錄,以及模擬白堊紀最後幾百萬年和隕石撞擊後古近紀最初幾百萬年的陸上生物和淡水動物的食物鍊和生態棲息地,表明隨著白堊紀的展開,小型哺乳類正適應在恐龍之間生存的環境,並成為生態系統中更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恐龍只盤踞在其極適應的穩定生態位中。
團隊指出,哺乳類在幾百萬年來快速變得更多樣性,創造自己的優勢並佔據新的生態位,演化出更多樣的飲食和行為,快速適應氣候微小變化,這些行為都幫助哺乳類生存下來,且比恐龍更能應對隕石造成的徹底和突然破壞。

有份撰寫是次研究的西班牙維哥大學生態學及動物生物學系研究員 Alfio Alessandro Chiarenza 指出,最後的恐龍盤踞穩定生態位,實際上阻礙了牠們在隕石撞擊後的生存能力,因為事件突然改變了當時的生態規則。相反,一些鳥類、哺乳類、鱷魚和海龜已能更適應環境的不穩定和快速變化,這其在隕石撞擊等的災難中更易生存下來。
另一有參與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古生物學和演化學系教授 Steve Brusatte 則表示,哺乳類不單是利用恐龍的死亡,而且有利用自己的優勢,在生態上預先適應災難性變化,令自己可在滅絕中倖存,進入恐龍遺留的生態空位。
來源: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Dinosaurs were on the up before asteroid downfall, study finds
報告:
Garcia-Giron, J., Chiarenza, A.A., Alahuhta, J. & et al. (2022). Shifts in food webs and niche stability shaped survivorship and extinction at the end-Cretaceous. Science Advances vol 8, Issue 49. doi: 10.1126/sciadv.add5040
文/AC、審/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