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爭奪資源 致史前海洋霸者巨齒鯊滅絕

早於 2,300 萬年前出現的巨齒鯊 (Otodus megalodon) 這個名字讓人敬畏、曾經「統治」全球海洋的巨型鯊魚,大到可以吞下整個人。這種 360 萬年前滅絕的海洋霸者,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食肉動物之一。然而,最新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指出,至今仍然存在的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 是巨齒鯊滅絕的原因。

近年已有研究發現,這兩種捕獵者生活在同一時期,大白鯊更可能在巨齒鯊步向滅絕之路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前者佔據了相同的生態位,生活在相同的棲息地,捕獵相同的食物。

在是次研究中,團隊分析了巨齒鯊與大白鯊牙齒化石中鋅同位素比例,得出了同樣發現,證明大白鯊將巨齒鯊送入水中墳墓。

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地質科學家 Jeremy McCormack 領導的團隊指出,兩種鯊魚的飲食可由鋅同位素比例記錄,而團隊觀察到巨齒鯊與大白鯊牙齒之間的鋅同位素有顯著差異,以及兩者在新近紀 (Neogene) 的飲食變化。

每一個環境的食物都會有不同的同位素組合,捕獵者在進食這些食物後就會吸收了這些同位素,並可以反映在牙齒或骨骼中,科學家則可以利用這些同位素比例更了解古生物的飲食習慣。

雖然人類不清楚巨齒鯊和大白鯊實際吃過甚麼,但對古代海洋哺乳動物骨骼中鋅同位素比例的研究表明,生物在食物網中佔據的位置越高,鋅同位素比例就越低。

團隊建立了數據庫,當中包括 20 種現存鯊魚物種,以及包括巨齒鯊在內的 13 個滅絕物種的牙齒鋅同位素比例,以確定每個物種的營養水平,然後才比較大白鯊與巨齒鯊的鋅同位素比例。

團隊發現,在上新世早期,即 533 萬至 258 萬年的時期,這兩個物種曾經共存,鋅同位素比例表明牠們佔據相同的食物網位置,爭奪極為相似的資源。

雖然大白鯊未必是巨齒鯊滅絕的唯一原因,但似乎體型較小的大白鯊很可能仍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團隊解釋,巨齒鯊的滅絕可能是由多種複雜環境和生態因素引起,包括氣候變化和溫度限制、獵物族群的崩潰,以及其他未有在研究涵蓋的資源競爭。

總括而言,研究表明鋅同位素比例是研究海洋有脊椎動物化石的營養生態學、飲食、演化和滅絕的有潛力的重要工具。

來源:

Science Alert, This Animal May Have Helped Drive The Fearsome Megalodon to Extinction

報告:

McCormack, J., Griffiths, M.L., Kim, S.L. & et al. (2022). Trophic position of Otodus megalodon and great white sharks through time revealed by zinc isotopes. Nat Commun 13, 2980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0528-9

文/AC、審 / 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