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垃圾帶成逾百種沿海生物新天堂 專家警告或改變遠洋生態
人類排進太平洋的垃圾,多年來成為棘手難纏的垃圾帶,但最新刊於《自然生態學與演化》的研究指,身處海中心的太平洋垃圾帶竟然成為一些沿海生物的新棲息地。
是次研究的首席作者海洋生態學家 Linsey Haram 曾在此前的研究中警告指,海中心的塑膠垃圾會成為沿海生物入侵新棲息地的途徑。
過去很少有類似的記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多種沿海無脊椎動物以 2011 年日本大地震捲入大海的塑膠碎片穿越北太平洋,在 6 年後的 2017 年沖上北美和夏威夷海岸。
然而,到底有多少種,以及哪一些沿海生物可以長時間停留在海中塑膠垃圾繼續頑強地生存,並形成新社區,人類一直無確切數據。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Haram 的團隊從太平洋垃圾帶中提取了 105 個碎片樣本,這些碎片包括浮標、水桶、膠樽、繩索和漁網,它們均堆積在距離任何海岸線數千公里的北太平洋。
團隊發現,在大約 70% 的樣本中發現了甲殼類動物、海葵和苔蘚蟲等沿海無脊椎動物。這些沿海物種的數量和類別,也遠遠超過了公海中通常存在的遠洋物種多樣性,似乎沿海物種因垃圾帶的擴大,成為了遠洋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這些沿海生物已紮根於垃坡帶,能成長至可繁殖的階段,有機會與遠洋生物爭奪棲息空間和資源。
除了垃圾帶已身處「食物沙漠」,難以讓沿海無脊椎動物找尋食物,這些生物竟然可以在完全不同環境中生活與成長,這一切都令專家費解牠們如何做到。不過研究清楚顯示,海洋環境和漂浮的塑膠棲息地顯然適合沿海物種生存。
塑膠垃圾會殘存於環境中數十年,甚至數百年,而除非全球條約等新政策能夠減少和清理海洋塑膠垃圾,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量只會不斷增加。
團隊警告,塑膠垃圾已以令人不安的方式改變海洋生態系統,如果更多沿海無脊椎動物以塑膠垃圾出海,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遠洋物種的群落。
團隊就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了解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海洋環流系統之間是否存在任何這些沿海物種入侵遠洋的差異。
來源:
Science Aler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So Big, Invasive Species Are Now Thriving On It
報告:
Haram, L.E., Carlton, J.T., Centurioni, L. & et al. (2023). Extent and reproduction of coastal species on plastic debris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Nat Ecol Evol. doi: 10.1038/s41559-023-01997-y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