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波:靈探與爛鬼技術
好多人都喜歡看探靈節目,想知道哪裡「猛鬼」、美女主持如何拿著儀器測出鬼跡然後嚇破膽逃跑。
他們手上很多時是拿著稱為 EMF 測度儀的電磁場輻射探測器,在淘寶、亞馬遜等約 100 港元就有一部,容易操作只需要左右移動就能探出附近磁場變化,亦測出哪裡有靈體。
問題是, EMF 測度儀很多時都是「無遮無掩」,無論是手機、雙向無線電或幾乎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發出的電磁波, EMF 測度儀都可以測出;過去甚至有外國博客發現電腦滑鼠和相機電池都可觸發 EMF 測度儀的讀數變動。
又例如捕捉電子語音現象 (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 的錄音器,往往需要調查者錄製了自己在一個空洞房間內的提問,希望在回播時會找到所謂來自靈體的奇怪聲音。這些儀器往往生成大量靜態和隨機效果,希望捕捉零碎的隨機和其他短暫現象。
正因為這些儀器的不穩定、易錯誤報性,以及其易於操作,才會成為探靈活動的熱門工具。
探靈活動與技術失敗的淵源
事實上,探靈活動亦源於對技術失敗的熱愛。 1861 年,美國珠寶雕刻師 William H. Mumler 在曬相時發現照片中有不屬於該照片的年輕女人影子,他知道這是個技術上的錯誤,可能來自未徹底擦洗之前曝光的印版,但他隨後仍將照片展示給靈媒朋友,並聲稱照片「珍珠都無咁真」。
Mumler 的朋友竟將這笑話信以為真,並且在靈媒圈子傳開,最終有靈媒雜誌轉載了相片,聲稱是死後生命的證據。
Mumler 本人很快就改變態度,更聲言發現了一個「真正需要調查的奇妙現象」,開始認真提出要拍攝通靈照片。他當時宣報,只要 10 美元(當時拍一張正常坐姿的相片只需約 2.5 美元),他就會給你拍通靈照,但他不能保證靈體會出現。
Mumler 的無心發現,鞏固了靈體與技術之間的關聯,這種關係更一直持續到今天。
另一個相關例子是, 1953 年的一個下午, 3 個孩子在紐約長島家中觀看電視動畫時,屏幕上突然出現了一陌生女人的鬼臉。據《紐約時報》報道,即使在電視關閉後,鬼臉也不會消散,孩子父親被迫將電視轉向牆壁,電視最終在一日後徹底壞掉!
對於 Friedrich Jürgenson 而言,「通靈」的媒介是一部磁帶錄音機。 1950 年代後期,作為畫家和電影製片人的 Jürgenson 在家中花園嘗試記錄鳥鳴聲音。當他回播錄音時,聽到他聲稱屬於死去父親和妻子,在喊他名字的聲音。
經過幾年改進技術後, Jürgenson 在 1967 年發表名為 Radio Contact With the Dead 的書,解釋如何「聽到」這些聲音。
再過幾年後,一位名叫 Konstantin Raudive 的拉脫維亞心理學家進一步發展和闡述了 Jürgenson 的技術, Raudive 則於 1971 年出版了關於記錄死者聲音的科學的著作。
Raudive 的錄音內容包括一些令人不安的信息,例如他聲稱有聲音說:「秘密報告……這裡很糟糕。」他承認,靈體的說話並不總是那麼清楚,而且會說多種語言,有時更會不斷說同一句說話,甚至倒轉整句說話。結果,就變成要破譯聲帶,無論多麼輕微或不連貫的聲音變化,都被 Jürgenson 和 Raudive 扭成有某種意義。
人類慣於尋找模式
上述的例子似乎正是因為人類天生就可以(或需要)從混亂中挖掘出意義。從演化角度來看,人類長期都需要辨別偽裝於附近的捕食者,以免受傷害,這導致人類尋找可能不會立即明顯感知到的模式,而不斷進步的技術出現的缺憾或不足:收集到的隨機靜電聲響,又或難以解釋的映像,也直接影響了這種生物需求。探靈者則透過這種確認偏差,尋找超自然現象的證據。
近年,技術的加快改善也令探靈活動甚至愛好者變得越來越小眾,而後者在全世界進步之時,仍然熱衷於用更多有設計問題的「儀器」 來證明自己的說法。這種慣於自圓其說的模式,在陰謀論者、反疫苗者身上也會看到。沒錯, Google 、 Meta 等科網企業有其 hidden agenda ,但無休止地發報假消息、試圖將事實扭曲成某種切合自己理念的說法,對人類文明根本毫無幫助,更甚者是破壞人類社會的根基。
參考:
The Atlantic, The Broken Technology of Ghost Hu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