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波:點解「打喊露」?

僅僅看到另一個人「打喊露」,很多人就會不自覺也一起打,這種「傳染性」行為並非只在人類身上出現,其他社會化動物,如黑猩猩和獅子也有類似行為;而事實上,很可能所有的有脊椎動物都會「打喊露」來調節身體內部運作。

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演化生物學家 Andrew Gallup 就指,「打喊露」可能是在約 4 億年前隨有顎骨魚類進化而出現。他多年來一直試圖找出我們「打喊露」的原因(也在研究期間不斷「打喊露」),而在最新刊於《動物行為》的研究, Gallup 發表一些證據,證明傳染性喊露如何演化出來以保證我們的安全。

Gallup 在《科學》的訪問中指出,「打喊露」其實是種相當複雜的反射行為,會在各種環境和神經生理變化下被觸發,但主要在睡眠和清醒兩個狀態之間轉換時出現。有研究還表明,「打喊露」是隨著大腦皮質喚醒的增加而開始的,因此「打喊露」本身可能起到促進警覺性的作用。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打喊露」是由大腦溫度升高引發的。

Gallup 過去在人類、非人類哺乳動物甚至鳥類中進行的研究,均顯示可以通過改變環境溫度,以及受測試個體的大腦和體溫來控制「打喊露」頻率。尤其在老鼠身上,大腦溫度的升高確實會導致「打喊露」,並且在隨後大腦溫度會降低。

Gallup 的團隊至今記錄了 100 多種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的「打喊露」時間,並發現即使在控制體型的情況下,動物「打喊露」的時間長短,與其大腦的大小和複雜程度之間也存在非常強的正面關係。

傳染性喊露或提高群體警惕性

很多動物都會「打喊露」,但傳染性喊露僅在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中被記錄,包括人類。不過,個體之間的傳染性存在很大差異——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傳染,另一些則不然。有些研究就指,同理心的不同可能會導致這種反應,但說法仍未有定論。

Gallup 認為,傳染性喊露這行為可能已經演化為群體同步行為——「打喊露」經常會在一天中的指定時間出現,絕大部份是在活動之間的過渡時間,這種行為可能已演變為提高群體內的警惕性。根據 Gallup 的說法,如果「打喊露」是 A 醒覺度減弱的指標,那麼看到 B 「打喊露」可能反過來會提高作為觀察者 A 的警惕性,換言之傳染性喊露在整個群體中的蔓延,可能會提高整個群體的警惕性。

這個理論可從去年 Gallup 的研究證明到。團隊向測試者展示一系列圖像,其中有具威脅性的蛇圖像和非威脅性的青蛙圖像),然後測試者會看人「打喊露」或以其他方式移動嘴巴的短片,團隊此後就會計時了解他們後能夠以多快的速度挑選出不同圖像的類別。結果發現,在看到其他人「打喊露」後,測試者識別和檢測威脅性圖像的能力迅速提高。然而,對青蛙圖像則無反應增加。

所以千萬別少看「打喊露」的重要性,隨時可以救你一命啊!

圖:Pixabay

報告:

Gallup, A.C. (2022).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yawning in animal groups. Animal Behaviour Vol 187, May 2022, p209-219. doi: 10.1016/j.anbehav.2022.03.011

Gallup, A.C. & Meyers, K. (2022). Seeing others yawn selectively enhances vigilance: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snake detection. Animal Cognition (2021) 24:583-592. doi: 10.1007/s10071-020-01462-4

https://doi.org/10.1007/s10071-020-01462-4

作者 Facebook 專頁

小肥波

www.facebook.com/siufeiball 最愛吃喝玩樂,望有錢從天而降,全人類不須工作。 文章散見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台灣《泛科學》等媒體;著有《養生大謬誤》及《喪屍——大自然的異常動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