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龍宮含太陽系外顆粒 提供太陽系演化線索
最新刊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的研究指,對小行星「龍宮」收集的顆粒的分析顯示,至少有一部分含大量碳的岩石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開展其生命,然後到達小行星帶,最終到達與太陽大致相同的距離,揭示了太陽系小行星的生命故事。
發現亦表明,小行星在到達太陽系主小行星帶前可能具有複雜歷史,涉及在太陽系的多次遷移,並且它們包含太陽系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寶貴記錄。
龍宮是一塊有趣的太空岩石。它是一顆最常見的 C–型小行星,含大量碳和水,理論上會散佈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但龍宮並不在主小行星帶中,它圍繞太陽的軌道非常接近地球,表明很久以前就發生了某種干擾,使其脫離了主小行星帶。
於 2014 年發射的日本宇宙航空機構 (JAXA) 隼鳥 2 號探測器,在 2018 年至 2019 年除收集了龍宮的樣本,亦發現了近 1 公里長的小行星並非一大塊岩石,而是所謂的「碎石堆 (rubble pile) 」,即是由重力結合的一堆鬆散岩石。
龍宮與主小行星帶小行星有很多共同點,特別是侍神星族 (Polana) 和尤拉莉婭星族 (Eulalia) 的小行星。然而,對從龍宮帶回地球的樣本進行的更多研究表明,至少碎石堆中的一些礦物質與外太陽系的物質更為一致。例如,龍宮有很多有機物,類似於通常來自太陽系外層的彗星,氧的同位素也與太陽系外層的一致。
由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Rosario Brunetto 領導的團隊再仔細研究了龍宮的樣本,當中含大量橄欖石、輝石和非晶矽酸鹽 (amorphous silicate) 的顆粒。團隊利用紅外光譜法研究這些顆粒,發現其反射的紅外光輪廓與太陽系外的物體相似,其起源比主小行星帶的更遠,當中包括共享木星軌道的特洛伊小行星群的小行星赫克特 (Hektor) ,以及可能源自彗星的星際塵埃。
這些結果表明,龍宮的主要母體是一顆微行星 (Planetesimal) ,它們最初形成於外太陽系,並且是可以成長為行星的「種子」。然而,到底甚麼原因擾亂了該微行星生長,並將之分解送至主行星帶,再被水份改變暫時未明。
來源:
Science Alert, Asteroid Ryugu Was Once a Planet Forming in The Outer Reaches of Our Solar System
報告:
Brunetto, R., Lantz, C., Fukuda, Y. & et al. (2023). Ryugu’s Anhydrous Ingredients and Their Spectral Link to Primitive Dust from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pJL 951 L33. doi: 10.3847/2041-8213/acdf5c
文/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