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滅絕 」15 年白鮭 竟仍於歐洲廣泛存在
生活在大不列顛島以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南北海海域中的尖吻白鮭 (Coregonus oxyrinchus) 早在 2008 年已宣告滅絕,然而最新刊於《BMC 生態與演化》的研究卻指,該物種根本仍未滅絕,而是以另一個名字突唇白鮭 (Coregonus lavaretus) 繼續廣泛在歐洲存在。
阿姆斯特丹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團隊從博物館保存的多個尖吻白鮭樣本,分離出粒線體 DNA ,而這些樣本最早可追溯到 1754 年。然後團隊再將之與目前仍存在的各種相關物種的 DNA 進行比較。
最終團隊阪發現尖吻白鮭與突唇白鮭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遺傳差異。由於後者仍然很常見,因此尖吻白鮭並無滅絕,亦非一個獨立物種。
是次研究的首席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動力學研究所博士生 Rob Kroes 表示,可食用的突唇白鮭無論在西歐和北歐的淡水河流、湖泊、河口或海洋中,都相當普遍,所以學界一直無發現牠們與尖吻白鮭存在物種差異。
他進一步解釋指,人經常會混淆一些動物是否屬於一個物種,尤其是當涉及到魚類時,同一個物種的形態特徵往往有很大差異。由於吻長和鰓耙 (gill raker) 數量不同,生物學家長久以來都認為,尖吻白鮭與突唇白鮭是不同物種。是次 DNA 研究則清楚地表明兩者是同一物種。
將尖吻白鮭的學名更正,似乎更為正確,但這樣做需要對 1754 年首次記錄的尖吻白鮭 DNA 進行一些額外的研究。Kroes 表示,該樣本的 DNA 已經相當舊且受損,但仍可以一試。
來源: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Officially extinct fish is alive and well, according to DNA analyses
報告:
Kroes, R., Winkel, Y., Breeuwer, J.A.J. & et al. (2023).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museum specimens of houting Coregonus oxyrinchus shows the need for a revision of its extinct status. BMC Ecol Evo 23, 57. doi: 10.1186/s12862-023-02161-7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