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8,000 萬年前恐龍叫聲似雀鳥多變

你可有想像過 8,000 萬年前的恐龍的叫聲會是如何呢?上月刊於《通訊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分析過 2005 年在蒙古出土的谷氏繪龍 (Pinacosaurus grangeri) 罕見喉部化石,形態與現存鳥類有很多相似之處,認為谷氏繪龍以至其他恐龍也很有可能像鳥一樣用多種叫聲進行交流。

谷氏繪龍是種甲龍科恐龍,披著厚重盔甲,早在 1923 年已於蒙古戈壁沙漠發現首具化石,而 2005 年的化石則帶有首個非鳥類恐龍的喉部化石。

在大約 2.5 億年前的三疊紀初期,主龍類動物 (archosaur) 分為兩大類:一個類鳥類群,後來演變成恐龍、鳥類和翼龍,另一個則是分支成鱷魚和短吻鱷等。

大多數動物都是通過特化的器官連接氣管與肺部而發出聲音。在鱷魚、哺乳類和兩棲類中,喉部 (larynx) 充滿共振組織的褶皺適合發出聲音。但在鳥類中,有同樣作用、位於肺部附近、氣管底部的雙管結構的鳴管 (syrinx) ,則是能製造複雜旋律的器官。

為了評估谷氏繪龍可能發出的聲音範圍,該個日本團隊研究了喉部化石的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均會與肌肉一起延長氣道並改變其形狀,而團隊將之與現存鳥類和爬行類的聲帶結構進行比較後,發現谷氏繪龍有一個非常大的環狀軟骨和兩根用來調整其大小的長骨,令谷氏繪龍可發出大量不同聲音,包括隆隆聲、咕嚕聲、吼叫聲,甚至可能是唧唧聲,同時還能在很遠的距離內吼叫。

也就是說,谷氏繪龍不太可能像現代鳥類那樣鳴叫或鳴叫,主要是因為牠們體型更大,發聲機制也截然不同,但至少與鳥噤一樣多變與複雜。

團隊表示,未來的研究將側重於縮小谷氏繪龍發聲的可能範圍,同時尋找可能包含保存完好的恐龍喉部甚至早期鳥類鳴管的其他樣本。

來源:
Live Science, ‘Extremely rare’ fossilized dinosaur voice box suggests they sounded birdlike

報告:

Yoshida, J., Kobayashi, Y. & Norell, M.A. (2023). An ankylosaur larynx provides insights for bird-like vocalization in non-avian dinosaurs. Commun Biol 6, 152. doi: 10.1038/s42003-023-04513-x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