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南極臭氧洞繼續縮小 證人類限制措施有用
本周三,美國太空總署 (NASA) 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公佈, 9 月 7 日至 10 月 13 日的數字顯示南極上空臭氧洞面積已達峰值,平均達到 2,320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逾 2.4 個中國),比去年同期的 2,330 萬平方公里稍細,亦延續了近年不斷縮小的趨勢,證明人類的限制措施是可以處理到氣候問題。
地球大氣層由多層組成,而當中離地球 10-30 公里的平流層中就有著一層薄薄的臭氧 (O3),稱為臭氧層。臭氧層會將太陽散發出的紫外線 (UV) 吸收,保護人類和各種生物。可是,科學家就在 1985 年卻無意中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出現季節性破損。臭氧雖能阻擋紫外線,但卻會被人類常用的冷凍劑、壓縮噴霧製品、泡沫等氯氟烴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產品所破壞,這類產品更可以殘存在大氣中超過 50 年。

臭氧層破洞令紫外線直射到地面,增加患上癌症的機會。最大問題是南極洲寒冷氣候,更有機會加劇臭氧層損壞的情況。科學家在 1985 年發現臭氧洞,問題逐年加劇,為了保住臭氧層,各國在 1987 年 9 月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以逐步限制 CFCs 產品。
臭氧洞的大小會不斷變化,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 Paul Newman 解釋,因為天氣變化和其他因素使數字每天和每週都略有波動。但總體而言,監察機構看到臭氧洞在過去廿年不斷變細,而這是《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成果。
NASA 和 NOAA 使用 Aura、Suomi NPP 和 NOAA-20 衛星上的儀器檢測與追蹤季節性臭氧洞的季節性變化,而今年的臭氧洞面積在 10 月 5 日達到最大,面積約為 2,640 萬平方公里,比去年的單日最高值略大,但此後已再縮小。
當局曾擔心,本年初太平洋島國湯加海底火山爆發對平流層造成影響,因為 1991 年菲律賓呂宋的皮納土波火山爆發釋出大量二氧化硫,加劇了臭氧屠的消耗。然而,在今年的南極平流層數據中,並無發現湯加火山爆發的直接影響。
來源:
NASA, Ozone Hole Continues Shrinking in 2022, NASA and NOAA Scientists Say
文/AC、審/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