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首最大菊石及痕跡化石助瞭解史前生態 專家提醒不要自行挖掘
本港地質歷史豐富,是經常被忽略的瑰寶。最近一個由香港地質學家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組成的團隊發表研究及考察項目,指在西貢北部及大埔海均發現本港記錄中最大的菊化石及本地目前最大規模的生物痕跡化石。這些發現對於大眾瞭解香港的史前生態環境非常有參考價值。

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榮譽教授陳龍生帶領,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龍德駿參與的一項地質考察項目中發現一些古生物化石標本,年代從泥盆紀到侏羅紀不等,當中在西貢北找到的古生物菊石化石 (Ammonite fossil) 是香港紀錄中最大,另外在大埔海某小島亦發現到本港最大規模的生物痕跡化石 (trace fossil) ,為香港鮮有的重要發現。
是次公佈發現於西貢北的菊石為一塊菊石化石的局部,從化石部分推算原本體型長 30 到 35 厘米,為本港發現過最大的菊石。龍德駿表示是次菊石發現於赤門海峽組 (Tolo Channel formation) ,年代約為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他亦解釋菊石生活於海洋中,是頭足類軟體動物,於 6,600 萬年前滅絕(即與恐龍同一時期及同一命運)。
從是次挖掘到的化石中看到,這種菊石每節邊緣位置都有一個突瘤,相信是殼刺,硬殼外圍帶有一條扁平的脊,這種特徵在一般菊石中不常見。而之前曾經亦發現於赤門海峽組的「花冠菊石 (Coroniceras sp.) 」 都有類似以上特徵,不過體型也沒有是次發現的大。


另一重要發現為在大埔海一小島發現的痕跡化石 (Trace fossil) ,體積為 34 厘米長、闊 21 厘米、厚 4 厘米。此化石源起自生物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及生物在泥層中挖掘隧道的鑽跡,可能是由蠕蟲、節肢動物或棘皮動物等所留下。龍德駿指出由於這些化石發現於二叠紀晚期(即約二億五千萬年前)地質層發現,可以讓研究團隊窺探當時的生態環境。
研究團隊表示由於該島嶼以往都發現到植物化石,因此曾有地質學家判斷為一陸地,但是次找到的化石痕跡都是來自生活在近海或是泥濘處,因此可以為推斷該地層屬淺海相還是陸地相有很大幫助作用。

除了這兩組重大發現,發佈會亦介紹了另一組發現於船灣淡水湖的介形類化石 (Ostracod fossil) 。此組化石屬於約 4 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龍德駿表示,以往已有學者推斷過船灣淡水湖一帶的黃竹角咀組 (Bluff Head Formation) 為香港最古老地層,豐富的介形類化石都常見於此。介形類為一種小型甲殼動物,軟體被兩瓣殼保護,身體通常在 1 厘米內。
是次團隊表示香港地質歷史豐厚及多樣,但以往由於沒有本地學者或專家,幾乎所有發掘出來的化石都會被送到海外研究繼而存放於當地,亦因此令到本地地質歷史研究非常零散。團隊展望希望可以藉著是次發佈及將來在博物館展出是次發現而推動民間對於本港的化石及地質歷史研究發展。同時,藉著展覽教育市民及學生香港進行古生物研究的禮儀:進行任何岩石採集或挖掘,均必須要向古物古蹟辦事處申請許可方可進行,不要隨便自行挖掘。
是次發現的化石標本會在短期内收藏於香港科學館及香港大學的許士芬地質博物館,供本地學者研究及公眾參觀。
圖:JY 製圖
文 / WL、審 /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