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發現冰山發現發光小魚 含已知最多抗凍蛋白助適應極寒冷環境

深入格陵蘭附近冰山裂縫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細尾獅子魚 (Liparis gibbus) 的魚,其血管中流著螢光綠色的防凍劑。最新刊於《演化生物信息學》的研究更指,年輕的細尾獅子魚含已知「最高表達水平」的抗凍蛋白。

與防凍劑如何在極端條件下幫助調節汽車引來的溫度類似,某些物種已經演化到具有類似的保護機制,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格陵蘭極地水域等寒冷棲息地的物種。

有參與是次研究的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克學院特聘生物學教授 David Gruber 指出,這些抗凍蛋白黏附在較小的冰晶表面,減緩或阻止其發展成更大、更危險的晶體,而南北極的不同魚類均獨立演化出這些蛋白質,這代表抗凍蛋白對在這些極端棲息地生存極為關鍵。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大約 50 年前,學界在一些南極魚類中首次發現了抗凍蛋白。

與某些冷血爬行動物和昆蟲不同,魚類在體液凍得凝結時無法生存,並會導致細胞內形成冰粒,變成魚形「雪條」。團隊發現,細尾獅子魚的抗凍蛋白與其他蛋白質一樣生產,但之後會釋出至血液之中。

2019 年,團隊在格陵蘭海岸附近冰山棲息地考察時,在冰山裂縫中發現了這種類似蝌蚪的小型魚類,並且會發出螢光綠色和紅色,令團隊非常驚訝。因為極地一年會有大部份時間是黑暗的,但北極魚類也很少會表現出生物螢光;通常,在溫暖水域的魚才會有這種生物特徵,而這是首次在北極魚類表現出這種適應性。

當團隊進一步檢查了細尾獅子魚的生物螢光特性時,發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編碼抗凍蛋白基因家族,這種適應性基本上可助牠們避免變成「雪條」。團隊指,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抗凍蛋白生產水平可以幫助該物種適應攝氏 0 度以下的環境。

不過,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細尾獅子魚如何生存將會是一大問題,因為抗凍蛋白的高水平生產將不再提供生存優勢。

來源:

Live Science, Beneath Greenland iceberg, scientists find a glowing snailfish with antifreeze coursing through its veins

報告:

Burns, J.A., Gruber, D.F. & et al. (2022). Transcriptomics of a Greenlandic Snailfish Reveals Exceptionally High Expression of Antifreeze Protein Transcripts. Evolutionary Bioinformatics. doi: 10.1177/1176934322111834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