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酷熱增香港近郊新市鎮人口早死風險 天水圍、屯門、將軍澳等高危
近年全球氣候變化幅度加劇,香港也不能倖免,近年的酷熱天氣日數已明顯增加,令人更易中暑甚至死亡,是不能忽視的公共衛生危機。
最近刊於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的香港研究更發現,你住的地方也很可能會有較高的風險:城市熱島效應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較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近郊的新市鎮,包括天水圍、屯門與將軍澳等。當極端酷熱出現時這些高熱島效應地區的死亡風險會是溫和地區近兩倍。
城市熱島指的是因為地表受到人類改變,以及城市中的人類活動,令城市區域溫度明顯比周邊農村或鄉交地區為高。兩者的夜間溫度差距通常會高於日間的,而當風力微弱的情況下效應會更為明顯。此外,隨着人口中心增長,受影響的區域往往會擴大,而導致的平均溫度也更高。
香港文台在本年 5 月 26 日起新增「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當天文台或全港大部分地區預測或實測氣溫達 35°C 或以上,就會發出該特別提示注意極端酷熱天氣,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而該提示新增不足兩周,天文台已發出了兩次「極端酷熱天氣」警告,可見近期的氣溫相當高。
是次的研究則分析 2010 至 2019 年間,香港城市熱島效應與酷熱天氣死亡個案的關係。團隊從統計署搜集死亡數據,並從天文台取得天氣數據,計算了全港 22 個氣象觀測站的「城市熱島度時」(urban heat island degree hours),再進行空間迴路模型分析。
團隊再根據氣溫,將天氣分成高、中與低 3 個情景,判斷其對城市居民的健康影響。高溫情景是指香港經歷連續三個熱夜,中間有兩個發出酷熱天氣的白天,而根據天文台的定義,熱夜是指晚間氣溫維持在 28°C 或以上,酷熱天氣是指最高溫度達 33°C 或以上。
團隊發現,城市熱島效應較嚴重的地區其實主要集中在近郊的新市鎮,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屯門市中心、大埔、葵涌與將軍澳;一些城市地區例如土瓜灣、黃埔至何文田一帶、天后至砲台山,以及彩虹至牛頭角一帶城市熱島效應也較嚴重。
數據更顯示,當極端酷熱的高溫情景,這些高熱島效應地區的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等非癌症死亡風險是中熱島效應地區的兩倍。至於按年齡計算, 75 歲以上、在中與高熱島效應的人口則有稍高的非癌症死亡風險。
研究首席作者、現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公共衛生研究員的何盈恩博士接受《科學狗》訪問時補充,團隊其中一個發現一是整個夏季條件下的城市熱島效應與極端酷熱天氣下的城市熱島效應不同。只有極端酷熱天氣下的城市熱島效應,才會在新市鎮中看到更強烈的影響。
她亦提到,新市鎮的設計是問題所在,但需要更多研究去了解到底是哪一個因素,令在極端酷熱天氣下,新市鎮成為了更危險的熱島。事實上, 2021 年港大團隊領導的研究曾指,低風速有助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在極端酷熱天氣下近郊新市鎮的溫升亦比郊區的高約 4°C 。
是次研究也反映,適當的城市規劃(例如增加空氣流動)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質素,以及令他們保持健康;未來的城市規劃也需要跨學科的合作,以應對氣候問題。
報告:
Ho, Y.J., Shi, Y., Lau, K.K.L. & et al. (2023).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related mortality under extreme heat and non-extreme heat scenarios: A 2010–2019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8 (2023) 159791. doi: 10.1016/j.scitotenv.2022.159791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