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團隊以 LiDAR 分析二戰突出部之役戰場 新發現多個戰壕等遺跡助更了解戰役細節

戰爭對倖存者心中留下許多傷疤,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而且持續很長時間。最新刊於  Antiquity 的研究,應用光學雷達科技 (LiDAR) 技術仔細檢查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血腥戰役之一突出部之役 (Battle of the Bulg) 留下的地理傷痕;同時了解丘陵森林地勢,如何影響士兵的行動和戰鬥進程提供了新的線索。

突出部之役又稱為亞爾丁戰役(來自法語 Bataille des Ardennes),是於 1944 年冬天在比利時展開。此前的幾個月,納粹德軍遭受來自盟軍的一系列慘敗。絕望之下,德軍通過比利時東部森林茂密的亞爾丁地區發起反攻。惡劣的天氣導致英國和美國的戰機停飛,德軍形勢最初佔上風,並一直向西推進,穿過盟軍前線,在陣型中形成了一個「凸起」的形狀,突出部之役因此被命名。不過,隨著盟軍增援部隊抵達當地,以及天氣好轉,形勢開始逆轉。經過幾週的戰鬥,盟軍成功擊退德軍圍攻。

如今,突出部之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中一場最重要的戰役,但一直以來這場戰役如何影響環境,人類則所知甚少。

領導是次研究的比利時根特大學考古學家 Birger Stichelbaut 形容,自然景觀往往是「戰爭的最後見證者」,但隱藏的訊息可能很難破譯:亞爾丁地區的丘陵和森林地勢亦阻礙了前人嘗試研究這複雜的戰場。航拍無法穿透茂密的樹冠,而且戰場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崎嶇不平,都令學者無法陡步勘察。

因此,團隊轉向使用近年多用在考古研究的 LiDAR 技術,「透視」森林地勢,其原理是以飛機、無人機和衛星向地面發射激光,並測量激光從物體和表面反射所需的時間。

有參與研究的根特大學地理和測繪學研究生 Dries Coucke 解釋,此前有人曾應用了解像度相當低的激光雷達,發現了炸彈留下的坑洞,但無法發現例如散兵坑和地下掩體等更精細的戰場特徵。

是次團隊以無人機配備了高解像度 LiDAR 設備,在亞爾丁地區森林上空來回飛行。地面研究人員則使用電腦演算法,將這些測量結果轉化為詳細的立體戰場地圖。

他們最終發現了近 1,000 個考古特徵,當中有許多一直在過去幾十年未被發現。當團隊長途跋涉到達這些新發現地點時,他們找到散兵坑、地下掩體、戰壕、炸彈坑和火砲安裝地點的遺跡。

團隊將其中許多特徵與這場戰鬥的歷史記載進行比較,而這些發現均提供了有關某些小衝突如何發生的新細節。例如,面對前進的德國軍隊,美國砲兵在哪個位置建立防禦陣地,而該陣地發現了一些德國鋼製手榴彈和用過的槍支彈藥筒,表明該防禦工事可能已被逃跑的美國士兵放棄,隨後被追上的德國軍隊使用。

通過分析這些位置,團隊還收集了有關地形如何影響戰鬥進程的新資訊。例如,研究中檢測到的大多數特徵都位於森林周邊,而不是森林深處或周圍的開闊田野。團隊指出,在這些地方設立陣地,將為尋求隱藏自己的部隊提供戰術優勢。

然而,Stichelbaut 指出 LiDAR 的覆蓋範圍是有限的,因為只能探測地面表面的特徵,因此無法找到已埋藏於地下的文物。亞爾丁森林的一些地區也因戰後幾年大規模伐木而發生變化,這意味著某些證據可能會永遠消失。Coucke 則希望,團隊的持續研究將使比利時官員承認這片森林為文化遺產,保護其免受進一步的破壞。未來團隊將會結合機器學習來加速更廣泛區域的地圖繪製和解釋地勢情況,進一步保護和認可該地的文化遺產地位。

來源:

Science, Laser mapping reveals detailed secrets of World War II’s most notorious battle

報告:

Stichelbaut, B., Coucke, D., Passmore, D.G. & et al. (2023). LiDAR and conflict archaeology: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1944–1945). Antiquity, 97(394), 945-963. doi:10.15184/aqy.2023.95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