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挖礦比牛肉生產更破壞氣候

最新刊於《科學報告》的美國研究警告,根據其市場份額,世界上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造成的氣候破壞比牛肉生產還多,幾乎與原油一樣嚴重,顯示比特幣的使用並不可持續,對社會和環境都造成極大的影響。

該團隊指,從 2016 年到 2021 年,比特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每枚不到相當於 1 噸二氧化碳增加到每枚 113 噸。

在 2021 年挖出的每個比特幣都可能導致 11,315 美元(折合約 88,821 港元)的氣候損失,僅在當年就帶來總值約 37 億美元的相關損失。

團隊又將該加密貨幣的挖礦與其他耗能活動進行比較。在為期 5 年的研究期間,團隊發現氣候損失平均為其市值的 35%。換言之,當你獲得價值 1 美元的比特幣,大約有 35 美分是氣候損失,而這種氣候損失僅略低於天然氣(46 美分)和原油汽油(41 美分),但仍高於牛肉製造(33 美分),和金礦開採(4 美分);全部這些人類活動都不被認為是可持續的。

團隊在報告中表明:「支持者經常視比特幣為『數字黃金』,但其運作更像是『數字原油』。」

要使比特幣真正可持續發展,並隨著技術成熟和效率的提高,其對氣候的損害應該會隨時間而減少,但報告表明這顯然無發生到。

比特幣挖礦本身是基於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而這反過來又需要更多的電力。例如,在 2020 年,比特幣挖礦需要的能源比同年奧地利或葡萄牙全國消耗的能源還要多。

與許多其他加密貨幣一樣,比特幣基於「工作量證明」挖礦 (PoW) ,這是一種在去中心化公共分類賬中,需要極多能源才能驗證加密貨幣驗證的方式。

驗證過程本質上是競爭性的,各「礦工」需要競爭解決密碼難題以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從而挖出新幣。理論上,這樣可以永續生成新的區塊,但每一個驗證過程複雜度會因越來越多的交易而增加同時消耗更多的能量。

如果挖掘區塊鏈所需的運算工作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能量,系統可能更具可持續性。但研究估計超過 60% 的運算是由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推動。即使比特幣挖礦比現在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該行業仍會造成巨大且不斷增長的氣候破壞。

報告寫道:「如果不作出改變,可能是時候放棄一切照舊的做法,並考慮採取集體行動。」例如, Tesla 最近宣布,由於能源問題該公司將停止使用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

目前對比特幣氣候損害的估計是基於 PoW 的用電量,但近年有虛擬貨幣已轉為權益證明 (PoS) 系統,減少耗能。 PoS 是另一種驗證加密貨幣的方法,它會隨機贈送區塊鏈上的下一個區塊,而不是給最快計算出區塊密碼者。另一種流行的加密貨幣以太坊,已宣布今年內將切換到 PoS,使平台的能源需求減少 99% 以上。

但是,比特幣不太可能做出改變,因為比特幣社區已經對其 PoW 系統投入過多,不想改變;比特幣目前在加密貨幣中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41% 左右。團隊總結時警告:「基於 PoW 的加密貨幣走上了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如果該行業不從 PoW 轉向 PoS,這類數字商品可能需要受到監管,而延遲可能會導致全球氣候危機加劇。

圖:Pixabay

來源:
Science Alert, Bitcoin’s Climate Impact Is Bigger Than Beef Farming – And It’s Only Getting Worse

報告:

Jones, B.A., Goodkind, A.L. & Berrens, R.P. Economic estimation of Bitcoin mining’s climate damages demonstrates closer resemblance to digital crude than digital gold. Sci Rep 12, 14512 (2022). doi: 10.1038/s41598-022-18686-8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