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令春季提早出現 致鳥類繁殖較少後代

氣候變化除了影響全球生物的生活質素,更可能影響繁殖能力。最近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的研究指,全球氣溫上升使鳥類更難知道何時是春天和繁殖時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的聯合團隊發現,如果鳥類在繁殖季節過早或過晚開始繁殖,其產下的幼鳥數目就會減少。團隊指,隨氣候變化導致春季天氣提前,鳥類將可能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並會導致嚴重後果。

是次研究的首席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學生態學博士後研究員 Casey Youngflesh 表示,到 21 世紀末,春天可能會提前約 25 天到臨,而鳥類的繁殖期僅提前約 6.75 天,而研究結果表明,一般鳴禽 (songbird) 物種的繁殖力可能會下降約 12% 。

幾十年來,確定早春是否會給候鳥物種帶來問題,一直都是生物學家的主要研究議題。

在養育幼鳥方面,時機對鳥類來說很重要。如果牠們繁殖得太早或太晚,惡劣的天氣可能會傷害烏蛋或新生兒,另一方面天氣的變化也會影響食物多寡,令成鳥無足夠資源來維持幼鳥的生存。

團隊利用鳥類種群研究所的大型鳥類標識調查的數據,計算了 2001 至 2018 年期間北美森林地區附近 179 個地點的 41 種候鳥和留鳥繁殖時間和幼鳥數量。

然後,團隊使用衛星圖像來確定每個地點周圍植被出現的時間。他們發現,每個物種都有一個最佳的繁殖時間:當春天來得很早,或繁殖得較植物出現時間早或晚時,產下的幼鳥數量就會減少。

雖然大多數鳥類都受到春季開始變化的不利影響,但包括北美紅雀 (Cardinalis cardinalis) 、比氏葦鷦鷯 (Thryomanes bewickii) 和鷦雀 (Chamaea fasciata) 的一些物種可在春季提前開始時,提高繁殖生產力,而這些物種大多都不是候鳥,可更快地作出反應與調整。團隊指出,透過更早繁殖且不受遷徙帶來的時間限制,非候鳥物種也可能在每個季節繁殖多於一次。

不過,那只是極少數的例外。大多數非遷徙物種也無法跟上春季提早到來。整體而言,樹上葉子出現的時間每提前 4 天,鳥類的繁殖時間就只提前大約 1 天。

對於候鳥物種來說,這種差異代表牠們到達繁殖地和繁殖之間的時間,可能會隨春季條件提前開始而縮短。這些鳥類需要時間來建立領地,並為產蛋和養育幼鳥做好生理準備,因此這種變化可能會對繁殖造成更大的干擾。

另一有參與研究的 UCLA 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副教授 Morgan Tingley 補充,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北美已經失去了近三分之一的鳥類。雖然是次研究表明,春季提早出現與鳥類繁殖期縮短最嚴重影響可能在幾十年內不會發生,但人類現在需要集中精力採取具體措施,在氣候變化造成損失之前增加鳥類數量。

來源:
UCLA, Birds raise fewer young when spring arrives earlier in a warming world

報告:

Youngflesh, C., Montgomery, G.A., Saracco, J.F. & et al. (2023).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phenological asynchrony for North American songbirds. PNAS 120 (28) e2221961120. doi: 10.1073/pnas.2221961120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