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東北發現 2.5 億年前爬行動物糞化石 含 5 種寄生蟲

類似於現代鱷魚的植龍目 (Phytosauria) 古代爬行食肉獸是可怕的掠食者,但最新刊於 PLOS One 的研究指,於一塊疑似來自植龍目的糞便化石發現到至少 5 種寄生蟲,顯示即使有鱗狀盔甲和鋒利牙齒,牠們都無法避免受寄生蟲侵襲。

該化石是在 2010 年從泰國東北部的 Huai Nam Aun 遺址挖出,研究團隊相信屬約 2.52 億至 2.01 億年前三疊紀時期,當時該地可能是一個鹹水或淡水湖泊,棲息著多種動物,環境條件有利於寄生蟲的傳播。糞便化石呈圓柱形,長約 7.4 厘米,直徑約 2.1 厘米。團隊珍容化石表面「堅硬、光滑,顏色為灰色」。當切開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多個約 50 至 150 微米的微小有機結構。經仔細調查後,確認當中含至少 5 種不同寄生蟲,是迄今首個發現的東南亞三疊紀帶多種寄生蟲的糞便化石樣本。

團隊指,其中一種寄生蟲是至今仍然存在的線蟲。現代線蟲能感染動植物,並在多種哺乳類、魚類、兩棲類和包括短吻鱷和鱷魚的爬行類中發現。

領導研究的泰國瑪哈沙拉堪大學有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 Thanit Nonsrirach 指出,研究結果提供思考古老動物生活方式和其生活環境的新方法。在之前的研究中,糞便化石樣本中只發現了一組寄生蟲。

糞便化石的大小、形狀、位置和糞中物都可告訴學者,究竟是哪些已滅絕動物群製造糞便。 例如某些具有螺旋狀腸道的魚,會排出螺旋狀的糞便化,而兩棲類和爬行類通常都產出圓柱形的糞便化石。

是次所研究的糞便化石中無骨頭,這表明製造者有強大的消化系統,足以溶解堅硬的骨頭。 研究指出,鱷魚具有這種生理特徵,但最早的鱷魚還要再過一億年左右才會出現,而且遺址尚未發現過鱷魚化石。因此團隊推斷是遺址附近曾發現過的植龍目製造是次的糞便化石。

植龍目乍看似乎與鱷魚幾乎無分別,兩者都有細長且佈滿牙齒的顎骨,表面也覆蓋著堅硬的鱗片,並有長而有力的尾巴,但最顯著的差異是植龍目的鼻孔是在眼睛下方的骨脊上,而鱷魚的鼻孔則於長鼻的末端,但兩者的基因關係並不密切,身體結構相似相信是趨同演化 (convergent evolution) 的結果,即不相關的動物獨立地因為環境演化出相似的特徵。

團隊指,發現的 5 種有機物,一些是球形,一些是橢圓形的。其中一個被切成兩半的有外殼,當中更是胚胎,團隊將之鑑定為蛔蟲目的卵。除此之外,其餘被鑑定為未知的蟲卵和單細胞寄生蟲的囊體 (cysts) 。

團隊相信,借助糞便化石,學界可以調查水中的寄生關係何時出現,以及寄生蟲及其宿主如何隨時間推移共同演化。然而,目前仍未清楚攜帶該些寄生蟲是否會致使植龍目生病。

來源:

CNN, Scientists sliced open ancient poop and discovered a story of coevolution

報告:

Nonsrirach, T., Morand, S., Ribas, A. & et al. (2023). First discovery of parasite eggs in a vertebrate coprolite of the Late Triassic in Thailand. PLOS One. doi: 10.1371/journal.pone.0287891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