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產品環境低殘留量仍增細菌抗藥性 兩「低敏」消毒成份最高危

最新刊於《自然微生物學》的實驗室研究表明,大多數微生物在接觸消毒產品時都會死亡,但其殘留物可能加快致命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每年約有 70 萬人因感染抗藥性惡菌死亡。世衛更曾表明,問題危險性不亞於 COVID-19 疫症,因此有急切需要處理威脅。

在是次研究中,英國與澳洲聯合團隊重點研究了一種名為鮑氏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的多重抗藥性細菌。該種俗稱為 AB 菌的細菌主要生活在土壤和水中,但通常不會侵害健康人體。

然而, AB 菌能攻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或透過傷口進入住院患者的身體,造成肺炎、血液感染和神經系統感染性腦膜炎等嚴重疾病,並有機會致命。現時該菌各菌株已對多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並每年使美國醫院的數千名患者患病。

是次團隊在 AB 菌的基因組中引入了突變,以確定哪些基因可以幫助細菌在接受 10 種殺菌劑處理時存活下來。他們最終鑑定出其中幾個重要基因;有些編碼細菌細胞膜中的蛋白質,有些編碼細胞內參與新陳代謝或呼吸的蛋白質。

根據團隊的實驗,這些殺菌劑殺死細菌的關鍵方法是破壞細菌細胞膜上的電子活動,阻礙了細胞呼吸的能力。不過,團隊發現,如果殺菌劑的濃度不夠高,就不能殺死細菌,反而會使其變得更強。

更甚的是,即使是殘留在物件表面難以去除的超低劑量殺菌劑,也可能會促使 AB 菌獲得對抗生素的抗性。根據研究,兩個特別能令 AB 菌增加抗性的殺菌劑是氯己定 (chlorhexidine) 和苯扎氯銨 (benzalkonium chloride) 。而兩種殺菌劑都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廣泛被用作酒精以外的「低敏」或「不致敏」消毒產品。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僅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有機會與現實情況有出入。另一方面研究早在 2019 年上載,至本年才被正式刊出,未能完全呈現疫後的抗藥性問題。

團隊則建議必要對現實世界中殘留殺菌劑的副作用進行進一步調查,以確保人類明智、安全地使用這些化學品;同時應弄清楚如何減少清潔後環境中殘留的殺菌劑劑量,以阻止細菌產生抗藥性。

來源:
Live Science, Cleaning product residues may be driving a deadly superbug’s antibiotic resistance


報告:

Li, L., Short, F.L., Hassan, K.A. & et al. (2023). Systematic analyses identify modes of action of ten clinically relevant biocides and antibiotic antagonism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Nat Microbiol. doi: 10.1038/s41564-023-01474-z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