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獵蝽懂塗樹脂增獵食成功率 專家稱助了解動物工具使用演化條件
最新刊於《生物學快報》的研究指,澳洲的獵蝽會將全身塗滿致命的一層濱刺草樹脂,以誘捕獵物,幫助學者了解昆蟲工具使用的演化生態和行為條件。
過去人類已知一些昆蟲懂使用工具,例如螞蟻會使用沙粒搭建橋樑。過去也有研究發現獵蝽會收集植物樹脂,而且該物種也比大多數昆蟲更頻繁使用工具。
由於工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程度的複雜認知,行為因此曾被認為是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的一種方式。然而,近年學界已發現更多動物使用工具的例子。
澳洲麥覺理大學團隊在西澳金伯利地區 (Kimberley region) 的野外條件下和附近臨時搭建的帳篷實驗室中觀察獵蝽科 125 隻未描述物種 Gorareduvius 的個體。
澳洲獵蝽經常在濱刺草上活動,該種植物常見於澳洲乾旱地區,並會產生一種黏性樹脂,這些樹脂更幫助了第一批澳洲人製造狩獵工具。
團隊此前預測,如果將樹脂用作工具,覆蓋著樹脂的獵蝽比沒有的更善於捕捉獵物。因此,他們在濱刺草上或附近發現的 26 隻獵蝽帶回帳篷實驗室進行調查。
團隊將獵蝽放入玻璃樽中,並引入蒼蠅和螞蟻兩種獵物。然後他們用卸妝綿小心抹去獵蝽身上的樹脂再重複實驗。
團隊發現,獵蝽在捕捉螞蟻方面通常比蒼蠅更成功,而且當牠們身上有樹脂時,能更有效地捕捉兩種獵物。總括而言,有樹脂的獵蝽捕獲成功率比無的高 26% 。事實上,即使平常情況下獵蝽都很難捕捉到蒼蠅,而無樹脂的話, Gorareduvius 接觸過的蒼蠅中有 64% 能成功逃脫。
在野外和實驗室中,團隊都觀察到 Gorareduvius 從濱刺草上刮下樹脂,然後將之塗抹在身體上,尤其是前腿上,新孵化和單獨的若蟲甚至會用樹脂包裹自己,表明這種行為在物種中根深蒂固。
團隊指,這種行為符合廣義上的工具使用,因為獵蝽可透過改善捕獵成功率從而獲得選擇性優勢。
不過,團隊指出獵物似乎從來無完全黏在獵蝽使用的樹脂表面上,亦即不能保證狩獵成功;相反樹脂似乎只短暫、暫時黏附、延遲獵物反應,讓獵蝽有足夠時間抓住並刺傷獵物。獵蝽會用其長鼻刺穿獵物,將消化酶泵入內部,使其癱瘓並殺死獵物,然後排出獵物的液體內容物,留下一個空殼。
來源:
Science Alert, Scientists Discover a Rare Example of Insects Using Tools to Capture Prey
報告:
Soley, F.G. & Herberstein, M.E. (2023). Assassin bugs enhance prey capture with a sticky resin. Biol. Lett.19:20220608.20220608. doi: 10.1098/rsbl.2022.0608
文/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