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 2019 年大規模山火濃煙 或致後續「三連」拉尼娜現象年

2019 年,澳洲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山火,大約 190,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燒毁,造成數十人死亡,估計有 10 億隻野生動物死亡,並摧毀了數千座建築物。持續多月的山火亦釋出大量濃煙,從太空中都能看到。

除了直接造成空氣污染以及增加碳排放,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電腦模型研究指,當年山火造成的濃煙可能在半個地球之外的熱帶太平洋,引發了罕見、持續 3 年的拉尼娜現象 (La Niña) 。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El Niño)相反,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現象,每 2 至 7 年發生。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暖海水吹向西太平洋,使該區海水溫度上升、氣壓下降,潮濕空氣會積聚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太平洋底層較冷的海水會向上翻,導致東太平洋表面海水變冷。

而最新的這次「三連」拉尼娜現象,導致了巴基斯坦和澳洲多次水災,並加劇了非洲之角(即東北非索馬利半島)的乾旱,當地仍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正在與嚴重飢荒和缺水影響。

在大多數情況下,拉尼娜現像只會持續 1 至 2 年,並與其相反的厄爾尼諾現象互相抵消。然而,全球現在才從 2020 年開始的「三連」拉尼娜現象走出來。與其他「三連」拉尼娜現象不同,現時並無接著出現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領導是次研究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NCAR) 氣候科學家 John Fasullo 形容,這幾乎是史無前例的。

過去的研究表明,火山爆發產生的氣態羽流可通過反射陽光,以及冷卻地表來產生類似拉尼娜現象的條件。 但與山火濃煙相比,火山氣溶膠往往在大氣中停留更長時間,漂浮的位置更高,從而延長了其影響。因此,團隊假設山火濃煙的影響相形見絀。不過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假設是錯的。

利用 NCAR 的氣候模型,團隊模擬了 2019 年到 2021 年的全球大氣狀況。與只依賴估計濃煙排放量的模型相比,使用衛星數據進行的模擬使世界更接近拉尼娜現象,並顯示當年的山火煙霧顆粒可以誘導水蒸氣凝結成微小的水滴,在南半球形成更明亮、更持久的雲層。這些雲將更多的陽光反射回太空,使空氣變冷變乾。

這股較冷的空氣改變了熱帶輻合帶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的位置,熱帶輻合帶通常位於赤道沿線,南北半球的東風在此交匯。涼爽的空氣將 ITCZ 推向北方,加強了熱帶地區的東風。這些風將溫暖的海表海水推向西方,這有助於冷水從深處升起,鞏固了拉尼娜現象。

無參與研究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 Robert Jnglin Wills 表示,雖然模擬中的澳洲山火似乎明顯影響了拉尼娜現象,但質疑模型數據能否完全反映現實世界情況。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氣候預測中心氣候科學家 Michelle L’Heureux 則指,再次用多個模型模擬將有助驗證是次研究結果,尤其用實時預測模型。

而團隊正在用歷史上其他可能受山火影響的拉尼娜現象來測試該模型。 Fasullo 指出,自 1950 年以來記錄的其他 3 個「三連」拉尼娜現象中,可能都與 1974 至 1975 年澳洲發生的另一場大規模山火有關。

2022 年聯合國發表的一份報告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土地用途改變,到本世紀末發生災難性山火的可能性可能會增加 57%。 Fasullo 表示,釐清這些區域事件的全球影響在未來可能變得更加重要。

來源:

Science, Wildfires may have stoked rare ‘triple-dip’ La Niña

報告:

Fasullo, J.T., Rosenbloom, N. & Buchholz, R. (2023). A multiyear tropical Pacific cooling response to recent Australian wildfires in CESM2. Science Advances 10 May 2023 Vol 9, Issue 19. DOI: 10.1126/sciadv.adg1213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