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研究:過去 10 年全球飲品人工甜味劑量增 36% 中收入國家增幅最大
最新刊於《公共衛生營養》的研究表明,過去 10 年包裝食品和飲品中添加的糖和人工甜味劑數量大幅增加,在中國和印度等中等收入國家,以及包括澳洲在內的亞太地區尤為嚴重。
在演化史中,人類總是對甜味有偏好,例如水果和蜂蜜就是人類祖先的重要能源。
然而在現代,甜食很容易、很便宜地獲得,人類因此不自覺地攝入更多的糖,尤其是添加的糖而非天然存在的糖。更重要是,攝入過多添加糖危害健康,與肥胖、 2 型糖尿病和蛀牙有關。
由於這些健康問題,製造商也開始使用人工甜味劑(又稱非營養性甜味劑 non-nutritive sweetener)來使食物變甜,當中包括人造甜味劑如阿斯巴甜,和來自天然來源的甜味劑如甜菊。
利用全球市場銷售數據,該個澳洲迪肯大學團隊研究了 2007 年至 2019 年在包裝食品和飲料中添加的天然糖份和人工甜味劑量,發現全球人均飲品人工甜味劑含量在此期間有 36% 的升幅,包裝食品中添加的糖份則升了 9% 。
人工甜味劑最常添加到糖果中,而雪糕和甜餅是人工甜味劑含量增長最快的食品類別。總體而言,在過去十年中添加糖和其他甜味劑的使用不斷擴大,令包裝食品變得越來越甜。
另外,用於飲品的添加糖量在全球也有所增加,但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印度等中等收入國家的增幅達 50% ;相反在澳洲和美國等高收入國家,飲品添加糖量則有所減少。
世衛建議男性每天攝入少於 9 茶匙的糖,而女性則應少於 6 茶匙。然而,據香港政府估計香港成年人的每日攝取量均略超過建議,而現時世衛亦正製定關於使用人工甜味劑的指南。
為了減少高添加糖攝入量對健康的危害,許多政府已採取行動限制其使用和消費,措施包括糖稅、教育活動、廣告限制和標籤。不過,團隊警告此些措施可能會鼓勵製造商用人工甜味劑部分或完全替代糖,以避免處罰或迎合不斷變化的喜好。研究更發現在減少糖攝入方面採取更多措施的地區,在飲品中的人工甜味劑顯著增加。
團隊在 The Conversation 的撰文提醒,在製定改善公共衛生營養的政策時,與其關注特定成份,不如提倡考慮食品更廣泛方面的政策,包括文化重要性、加工水平和環境影響,此類政策將推廣到營養豐富、加工程度最低的食品,以及減少意想不到的後果。
攝影師:Naim Benjelloun
報告:
Russell, C., Baker, P., Grimes, C. & et al. (2022). Global trends in added sugars and non-nutritive sweetener use in the packaged food supply: driv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39. doi: 10.1017/S1368980022001598
文/AC、審/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