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貓總是愛吃吞拿魚? 研究發現與當中氨基酸有關

吞拿魚是不少貓糧的原材料,《科學》更指全球有逾 6% 的野生漁獲都被製成貓糧,可見貓有多喜歡吃魚。然而,對於在沙漠中演化出來的貓這樣愛魚是非常詭異的。最近刊於《化學感官》的研究表示,已找到了當中的生物學解釋。

甜、酸、鹹和苦四種基本味道之外,還有來自魚和肉類等含高蛋白質食物的「鮮味 (umami) 」的第五味。該團隊指,貓的味蕾含有檢測鮮味所需的受體,而鮮味似乎也是貓尋求的主要味道。

這對於肉食性動物來說,好像並不奇怪,但團隊還發現,貓的味蕾受體調節到對吞拿魚中的高濃度分子特別敏感,這解釋到貓為何似乎比其他所有肉類更喜歡吞拿魚。

無參與是次研究的日本明治大學分子生物學家戶田安香表示,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幫助人類更了解貓這種常見寵物的喜好。戶田又表示,研究可幫助寵物食品公司為貓開發更健康的糧食和更美味的藥物。

貓有獨特的味覺,牠們無法嚐到糖的味道,因為牠們缺乏感知糖的關鍵蛋白質。隸屬於英國寵物食品製造商瑪氏寵物護理公司的 Waltham 寵物護理科學研究所是次研究的贊助,該研究所的感官科學團隊研究經理 Scott McGrane 表示,貓無法嚐甜可能是因為肉中不含糖。同時貓的苦味受體也比人類少,這也是多種超級食肉動物的共同特徵。

在人類和許多其他動物中, Tas1r1 和 Tas1r3 兩個基因的編碼蛋白質在味蕾中結合在一起,就能形成檢測鮮味的受體。之前的研究表明,貓的味蕾帶 Tas1r3 基因,但未知道當中還有甚麼其他基因影響貓可以嚐到哪種味道。

因此, McGrane 的團隊對一隻 6 歲雄貓的舌頭進行活檢,這隻貓因與研究無關的健康原因而被安樂死。基因測序顯示,他的味蕾同時表達 Tas1r1 和 Tas1r3 基因,這亦是學界首次證明貓擁有檢測鮮味所需的所有分子機制。

然而,當團隊將該貓的基因編碼蛋白質序列與人類的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了顯著的差異:允許人類受體與穀氨酸 (glutamic acid) 和天冬氨酸 (aspartic acid) 兩種激活人類鮮味的主要氨基酸所結合的兩個關鍵位點,在貓身上發生突變。

為了確認貓是否真的可以嚐到鮮味,團隊對一些細胞進行改造,使其表面產生貓的鮮味受體。 然後將這些細胞暴露於各種氨基酸和核苷酸 (nucleotide) 中。 這些細胞確實對鮮味做出了反應但仍與人類有所不同。 

在人體中,氨基酸首先與鮮味受體結合,然後核苷酸放大反應。但在貓身上,核苷酸激活了受體,而氨基酸則進一步增強受體,與在人類身上看到的完全相反。

在實驗的最後部分,團隊再對 25 隻貓進行味覺測試。他們給貓提供兩碗水,每碗水都含有不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組合,或者只含有水。貓對有鮮味的水表現出強烈的偏好,表明這種味道是貓的主要覓食動機。團隊又發現,這批貓特別喜歡含有組氨酸 (histidine) 和次黃嘌呤核苷酸 (inosine monophosphate) 的水,這些化合物在吞拿魚中含量特別高。 McGrane 形容:「這似乎真的是最鮮的味道。」

戶田又指,發現與她的個人經驗吻合。當她還是一名獸醫學生時,她在貓糧上撒上乾鰹魚片時,貓立即提起勁來。鰹魚片是日本食品中常見的鮮味成分,也是吞拿魚的近親。

McGrane 認為,發現除了幫助開發對貓來說更美味的食物,還可用以製造更吸引貓的藥物,這可能是對不少曾被咬的主人是個天大喜訊。

來源:

Science, Why do cats love tuna so much? Scientists may finally know

報告:

McGrane, S.J., Gibbs, M., de Alvaro, C.H. & et al. (2023). Umami taste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s of the domestic cat (Felis catus), an obligate carnivore. Chemical Senses, bjad026. doi: 10.1093/chemse/bjad026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