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2023 這樣熱?

人為氣候變化正在加劇自然天氣現象,近月已引發亞洲、歐洲和北美持續熱浪,更可能使 2023 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多個學者接受《法新社》訪問,解釋 2023 年為何變得如此炎熱,並警告即使人類立即大幅減少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未來的氣溫也會繼續打破記錄。

厄爾尼諾現象

在經歷了 2022 年創紀錄的炎熱夏季之後,今年,被稱為厄爾尼諾現象 (El Niño) 的太平洋暖化現象又捲土重來導致海洋升溫。

厄爾尼諾又稱聖嬰現象,平均每二至七年就會發生,且每次強度均有所不同,是年末約聖誕節期間東太平洋赤道區域氣壓、水溫周期性變動,引致全球氣候出現連鎖反應的現象。

在正常情況下,東太平洋的海水較暖,並由風將暖水送到西太平洋地區如澳洲和印尼等。但厄爾尼諾會加熱大氣層,影響空氣流動的模式,令原本吹向西太平洋的風減弱甚至逆轉,致使東太平洋地區以至南美沿岸出現較多雨水,其水溫亦比正常高最多 4℃ 。

美國溫度監測組織 Berkeley Earth 物理學家 Robert Rohde 在一份分析中指出,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為北大西洋帶來更多的溫暖,但由於現象才剛剛開始,現時見到的情況可能只是影響的一小部分。​該組織推算, 2023 年有高達 81% 機會成為自 19 世紀中旬有溫度計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灰塵和硫磺

大西洋暖化也可能是由於兩種通常將陽光從海面反射的物質減少而加劇,亦即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灰塵和運輸燃料中產生的硫煙霧質 (aerosol) 。 Berkeley Earth 對北大西洋地區氣溫的分析指出,該區近幾個月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灰塵含量極低。德國聯邦氣候服務中心氣候科學家 Karsten Haustein 解釋,這是由於大西洋信風異常微弱造成的。與此同時, 2020 年新的航運限制減少了有毒硫磺的排放。雖然 Rohde 指出,這並不能解釋目前北大西洋的所有氣溫峰值,但可能會加劇現象的嚴重性。

反氣旋增強 

海洋暖化影響陸地天氣模式,在一些地方引發熱浪和乾旱,在另一些地方則引發風暴。雷丁大學氣候科學教授理 Richard Allan 指,更熱的大氣會吸收水分並將之帶至其他地方。這亦會令

能帶來熱浪的反氣旋系統長度和強度都有所增加,並「揮之不去」。

Allan 解釋,在大陸上空持續存在高壓區,空氣會下沉並變暖令雲層消散,導致夏季強烈的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加熱地表和上方的空氣,繼而令熱浪持續數週。

雷丁大學氣候科學家 Hannah Cloke 補充,從非洲吹來的熱空氣現停留在歐洲,而高壓條件穩定,意味著溫暖的海洋、陸地和空氣中的熱量會繼續積聚。換言之,歐洲的熱浪亦會持續一段時間。

氣候變化的角色

聯合國旗下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科學家,在今年的全球總結報告中表示,氣候變化使致命的熱浪「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全球大多數陸地地區更加頻繁和強烈」。

法國 Pierre-Simon Laplace 氣候研究所所長 Robert Vautard 表示,本月多地出現的熱浪不是單一現象,而是多種現象同時發生造成,但強調情況都因一個因素而得到強化——氣候變化。

全球氣溫上升會使熱浪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儘管氣候變化是主要推動因素,但也是人類可以通過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來影響的一個變量。

英國修適士大學氣候變化高級講師 Melissa Lazenby 則警告,人類正在脫離常見且眾所周知的氣候自然振盪,進入未知且更極端的境況,但她重申,我們有能力減少人類對氣候和天氣的影響。

來源:

AFP, What Is Making This Year So Damn Hot?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