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焦蛋殼蛋白分析揭 4.5 萬年前澳洲「雷鳥」由人類滅絕

約 5 萬年前,澳洲仍有多種大型鳥類棲息,其中一種被俗稱為「雷鳥 (mihirunga) 」的牛頓巨鳥 (Genyornis newtoni) 。

不會飛的雷鳥是現代鴯鶓 (Emu) 體型的六倍,可能重達 250 公斤,身高超過 2 米,但牠們在 4.5 萬年前就突然消失,學界一直未能確認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造成這種巨型鳥類的滅絕。

然而,最新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的研究顯示,人類須對雷鳥的滅絕負責,因為當時的人曾大量食用雷鳥蛋。

人類大約在 5.5 萬年前到達澳洲大陸;到 45,000 年前,雷鳥與其他數十種巨型物種,包括袋獅和巨型袋鼠一起滅絕。

然而,這些生物的滅絕由人類造成的相關證據只屬間接性質。儘管北美原住民留下了狩獵和屠宰大型動物的明確證據,例如帶有割痕的骨頭,或嵌入長毛象遺骸中的石器,但在澳洲這些證據一律都曾見過。

2016 年則出現了一個可能的證據,當時有團隊懷疑澳洲南部和西部海岸附近地點的燒焦蛋殼化石屬於雷鳥。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蛋殼證明當地人曾食用雷鳥蛋,規模更大到足以將雷鳥推向滅絕。

有參與最新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地質科學家 Gifford Miller 指出,燒焦的蛋殼表明第一批到達澳洲的人類偷蛋吃,而不是直接與雷鳥周旋,他們很可能成功地將鳥趕出巢穴。

不過,其他學者質疑,這些蛋殼碎片太小太薄,並不屬於雷鳥,而是屬於塚雉,一種與雞和火雞有遠親關係的小型鳥類。

是次團隊則嘗試從蛋殼化石中提取古 DNA,但失敗,因為蛋殼太古老,而且氣候太熱無法獲取有用 DNA 。

團隊之後轉向尋找蛋殼中的蛋白。蛋殼在雀鳥的輸卵管內 24 小時內迅速形成,並快速將蛋白質鎖在形成蛋殼的鈣和礦物質晶體中。這些蛋白質不受會環境污染的影響,只會受溫度和時間的影響。

當團隊將找到的蛋殼蛋白質序列,與現代巨型動物蛋中發現的蛋白質序列進行比較時均完全不同,甚至並不與任何現存陸地鳥類相關,因此蛋殼來自巨鳥屬 (Genyornis) 成為唯一的可能性。

不過,由於雷鳥的骨骼證據很少,謎團仍然存在:為何這麼大型的鳥類會產下相對較小、較薄的蛋? 未來將需要更多證據證明雷鳥可誕下這種蛋,例如雷鳥骸骨旁的蛋。

來源:

Science, Egg-eating humans helped drive Australia’s ‘thunder bird’ to extinction

報告:

Demarchi, B., Stiler, J., Grealy, A. & et al. (2022). Ancient proteins resolve controversy over the identity of Genyornis eggshell. PNAS. doi: 10.1073/pnas.2109326119

文/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