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學者解碼中國商朝青銅器方法 稱先預製合金支持龐大供應鏈

1976 年,考古學家在現今河南安陽市的中國商朝後期王都遺址殷墟,挖掘出唯一保存完整、未經擾動的商朝王室墓室婦好墓。在該個有 3,000 年歷史的女將軍、祭司兼國君武丁妻子的墓,除了希大量罕見甲骨顯示婦好生前功績,考古學家亦掘出逾 1.5 噸青銅器。

這些青銅文物數量反映了當時中原青銅生產規模,遠遠超過了同期歐洲任何文化的青銅器生產規模。最新刊於 Antiquity 的研究指,通過重新分析 2,300 年前文獻中神秘的青銅器冶煉配方,團隊認為中國古代鑄造廠依賴預先製備的合金大量製造出青銅器,表明中國當時已有龐大供應鏈支持著比過去想像更為複雜的青銅工業。

有參與是次研究的牛津大學考古學家 Mark Pollard 指出,當時商朝每年生產數百噸青銅,不單規模龐大,且是是帝國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部分。

幾十年來,考古學家仔細研究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的《考工記》。該書作者相信為齊國人,記錄了大量手工業技術,包括馬車樂器甚至城市建築的規範,亦包含六種鑄造青銅器配方,例如用於祭祀祖先的斧頭、劍和器皿;配方有兩種主要成分「金(即銅)」和「錫」,但據過去的不同分析,當時的青銅器也含有高含量的鉛。

為了更這些配方成分, Pollard 和大英博物館中國早期館長劉睿良決定在之前對古代青銅幣的化學分析中尋找線索。他們發現,大多數青銅幣通過混合兩種特定合金製成——一種是銅、錫和鉛,另一種是銅和鉛。

團隊推測,這兩種合金可以被預製成錠塊 (ignot) 再分發給青銅鑄造廠,分別就是《考工記》記錄的「金」和「錫」,而這種預製合金錠塊增加中國古代金屬生產、運輸和供應的複雜性,學界對這個龐大控制和供應網絡如何出現亦暫未有太多了解。

劍橋大學考古冶金學家梅建軍則對研究提出質疑,並指無令人信服的分析證據支持「金」和「錫」是合金的說法。他又表示,一些青銅器中鉛的存在可以用《考工記》出自行政官員而非工匠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官員可能只關注最重要的材料銅和錫。然而,梅建軍仍然樂意見到研究嘗試重新解釋配方。他指,了解古代青銅器物的製作方法有助研究人員了解使用這些金屬的文明。

來源:

Science, Researchers decipher mysterious ancient recipe for bronze

報告:

Pollard, A.M. & Liu, R.L. (2022). The six recipes of Zhou: a new perspective on Jin (金) and Xi (锡). Antiquity, 1-14. doi:10.15184/aqy.2022.81

文/AC、審/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