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的二三事
依據《科學狗》早前報導,世衛 5 月尾已發聲明指,猴痘爆發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了「中度風險 (moderate risk) 」,但警告一旦猴痘病毒藉此機會發展成人傳人的病原體,並傳播給幼兒、以及免疫力低下的較高風險族群,猴痘的公衛風險可能會變高。
截至 5 月 26 日,全球 23 個國家共報告了 257 宗確診猴痘病例和大約 120 宗正在調查的疑似病例。迄今為止,大多數病例在歐洲和北美確診。而在六月初,美國更表示已經錄得逾千宗的確診案例。放眼本港,有關當局更已經開始關心猴痘個案。
猴痘是一種正痘病毒 (orthopoxvirus) ,當中包括在於 40 多年前由世衛宣布已經絕跡的天花 (small pox) 。雖然稱之為猴痘,猴子卻並不病毒來源。現時的猴痘病毒一共分為兩個分支,而兩個分支的致死率也不一樣,分別是剛果演化株,致死率為1%到10%;而西非演化株的致死率只有0.01%。 與同家族的天花相比,其致死率為30%,並且由發病到致死中間可以短至四日。
根據紀錄,人類有關於確診猴痘都得第一案例是在 1958 年。但自從有猴痘的臨床診斷出現後,均有專家從新評估一些天花相關的個案,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二次診斷就是發現於古埃及拉美西斯五世 (Ramesses V) 。拉美西斯五世死時四十歲,在他的木乃伊上可以看到皰疹的痕跡,而這些痕跡都集中在上半身(即腰部以上的位置)。仔細研究發現這些皰疹每顆都不超過 1 至 5 毫米闊,這些皰疹都呈現著黃黃的狀態。這些特徵與天花很相似,但在二次診斷以後是卻沒有任何生物證據可以證明是天花感染。
猴痘病毒過去很少會人傳人,至於今次的異常擴散,背後的原因依然尚在調查中。猴痘與我們身處的大流行漩渦——「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不同,不會以飛沫傳染,而是需要透過皮膚長期接觸而感染,原因是因為猴痘病毒屬於 DNA 病毒,病毒的體型比較大,難以單憑飛沫擴散。英國等地更追蹤了今年的猴痘病毒個案,從基因排序分析看到當中只有少部分病毒基因變異,大部份基因都與 2018 年的猴痘病毒排序雷同。背後原因與猴痘病毒相對比較穩定,不易產生變異。
自世衛宣布天花為唯一滅絕的疾病後,全球很多地方都在 40 年前就不再為兒童接種天花疫苗。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雖然是同屬,但傳染力及死傷力卻比天花病毒低。假如在暴露在病毒之前接種天花疫苗,可以防止病毒感染的機會高達百分之八十五。而世界上暫時有兩個地方依然有天花病毒安放在實驗室,分別是美國的阿特蘭大及俄羅斯。天花病毒的絕跡,雖然停止了全世界的全民天花疫苗接種計劃,但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由儲備天花疫苗以備不時之需,例如防止有恐怖份子以天花病毒作生化襲擊等。
猴痘與天花的最大分別是猴痘的潛伏期較長,可達 21 天之久。因此,英美官方都建議人民,在暴露在猴痘後應在 4 天內盡快接種天花疫苗,希望可以為當事人提供相關保護。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最理想的莫過於不受到病毒感染。鑑於猴痘病毒是透過長期接觸而傳染的疾病,勤洗手、利用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注意個人衛生等方式來減低接觸到病毒的風險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相信,這些對大家來說都不再陌生,是再日常不過的事!讓我們用這兩年大流行學習到的防疫習慣來防止下一次的大爆發吧!
參考資料:
CDC, History of Smallpox: https://www.cdc.gov/smallpox/history/history.html
McCollum AM, Li Y, Wilkins K, et al. Poxvirus viability and signatures in historical relics. Emerg Infect Dis. 2014;20(2):177-184. doi:10.3201/eid2002/13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