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白化事件致魚類顏色變暗淡單一

根據最新刊於 Global Change Biology 的研究,全球最大珊瑚礁系統大堡礁中的魚類群落可能會隨著海水變暖和珊瑚白化而變得顏色暗淡。

該研究分析了 30 年來當地珊瑚礁健康、珊瑚類型和常駐魚類的變化,由詹姆士庫克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Chris Hemingson 領導的團隊更表明,珊瑚礁可能正處於一個關鍵過渡點,「未來的珊瑚礁可能不是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多姿多彩生態系統」。

研究重點是位於大堡礁中部的俄耳甫斯島 (Orpheus Island) 周圍珊瑚礁。過去的珊瑚白化事件已經徹底改變了該地區珊瑚礁的組成,而軟珊瑚和分枝珊瑚的喪失,可能是導致色彩鮮豔魚類消失的一個可能因素,這些魚類也因此正在變得越來越罕見。

團隊所以推斷,隨著這些複雜的珊瑚變得越來越稀有,在未來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珊瑚礁上的魚類群落可能會變得更加顏色暗淡。

為了確定說法,團隊研究了珊瑚魚群落中可發現的顏色數量,並嘗試從中推敲出其與這些魚類的棲息地類別的關係。

無論是魚類演化出鮮豔的顏色以吸引配偶,還是演化成可融入環境而避開捕食者的顏色,本質上都與牠們身處的珊瑚礁有關。團隊發現,越健康的珊瑚礁,會有越多結構複雜的珊瑚,生活在其內部和周圍的魚類種類和顏色多樣性也會增加。相反,因為受海水變暖破壞而只剩藻類和和死珊瑚的珊瑚礁,魚類的顏色多樣性會降低,外貌會變得更為一致。

這對於溫暖水域中的珊瑚魚而言並非好的現象。因此,團隊回顧了過去 27 年來每年收集的俄耳甫斯島周圍珊瑚礁魚類群落數據,以了解這些趨勢是否隨著時間而出現。

數據顯示,過去 30 年大堡礁發生了 5 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 98% 當地珊瑚礁受影響死亡。團隊發現,1998 年首次記錄到的大規模白化事件對俄耳甫斯島周圍的珊瑚礁造成了特別嚴重的打擊,破壞了複雜的分枝珊瑚,並導致魚類群落「徹底改變」。

當中最引人注目的黃色和綠色魚類,如黃雀鯛 (Lemon damselfish) 和綠色珊瑚蝦虎魚 (Green coral goby) ,在此後的三十年數量大減約三分之二。團隊警告,進一步的珊瑚白化事件,會令健康珊瑚持續消退,並會導致這些色彩鮮豔的魚類物種完全消失。

儘管取代柔軟、有分枝珊瑚的巨石珊瑚更能抵抗熱力,但牠們可能為色彩鮮豔的魚類提供較少保護,亦令珊瑚礁變得更暗啞無光。

Hemingson 承認,隨著色彩鮮豔的魚類和珊瑚消失,人們可能會感到悲痛,但悲傷也可以成為一種強大動力,促使人類採取行動。正如悉尼科技大學珊瑚生物學家 Emma Camp 在 2019 年向《自然》表示:「當我感到沮喪時,我可以放棄,或者利用這些情緒來激勵我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來源:

AFP, The Great Barrier Reef Has Been Struck With Another ‘Widespread’ Bleaching Event

報告:

Hemingson, C.R., Mihalitsis, M. & Bellwood, D.R. (2022). Are fish communities on coral reefs becoming less colourful?. Global Change Biology. doi: 10.1111/gcb.16095

文/AC、審/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