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多個遺址廣泛受水銀污染 濃度水平遠超現代標準

最新刊於《環境科學前沿》的研究指出,多個古典期瑪雅城市都希嚴重的水銀污染,部分地區的污染量更高得被建議需在進行考古工作時做足預防措施避免中毒;而這些重金屬污染亦有機會是導致瑪雅文明在公元 9 世紀開始衰落的原因之一。

有參與研究的澳洲天主教大學地質考古學家 Duncan Cook 指出,環境中的水銀污染通常出現在當代大城市和工業區中,在西班牙征服者到臨前已有如此高的污染水平是令人意外的。

團隊審視了從 10 個古典期瑪雅遺址及其周邊地區收集的數據,當中包括水銀含量的環境測量。對整個地區的讀數進行比較後,團隊發現其中 7 個遺址報告至少有一個區域受到水銀濃度超過或等於現代有毒水平標準的污染。其濃度可由古城阿吐根 (Actuncan) 的 0.016ppm 到蒂卡爾 (Tikal) 的 17.16ppm ,而現代沉積物中水銀致毒閾值 (TET) 為 1 ppm 。

最初,團隊認為在古代瑪雅城市的土壤和沈積物中,發現潛藏大量水銀是很難解釋的,直到團隊開始考慮該地區的考古學,才發現當時的瑪雅人已使用水銀數百年。

瑪雅人大量使用硃砂

水銀是一種有光澤的灰色金屬,但在常溫下呈液態。縱觀歷史,含水銀的化合物在工業和文化中有多種用途。其中最著名的是硝酸汞 (mercuric nitrate) ,該化合物是處理氈帽的物質,令很多 19 世紀的帽匠精神錯亂,或不由自主地全身顫動,《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瘋帽子亦是以此史實作為基礎。

另一種廣泛被使用的水銀化合物就是硫化汞結晶,亦即硃砂。這種礦物常見於溫泉附近和火山活動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用作世界各地藝術品的紅色顏料。對於嗜血的瑪雅人而言,硃砂不僅僅是一種漂亮的紅色,更可能代表著存在於血液中的靈力 ch’ulel 。因此硃砂在瑪雅文化中是寶貴而神聖的物質,並廣泛使用在露台、地板、牆壁和陶瓷中,隨後流入土壤與水源中,但瑪雅人不知道當中的水銀是致命的。

不過,古代瑪雅基礎設施所在的石灰岩地基並不能產出硃砂。要找到硃砂,瑪雅人則要到其勢大範圍邊緣尋找之。考古研究表明,早在公元前 2 到 1 千年,即奧爾梅克文化 (Olmec culture) 蓬勃發展的時期,硃砂已在中美洲開採。

到公元 3 世紀左右,瑪雅人建立奉神紀念碑時,硃砂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並主要以粉末形式出現,為裝飾品增添色彩,甚至用以粉飾墓穴。

在極少數情況下,純水銀本身有被發現,通常與儀式或精英葬禮有關。瑪雅人是如何獲得這種純化重金屬,無論是通過貿易還是土法煉製,對於學者面言仍然是一個謎。

雖然,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水銀深入到瑪雅人的骨骼中,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腎臟和肝臟,並導致身體震顫、視力與聽力受損,甚至是癱瘓和心理健康問題。然而,硫化汞對瑪雅人的健康有多大影響也不完全清楚。

蒂卡爾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暗黑太陽 (Dark Sun) 」以癡肥著稱,這亦可能是水銀中毒引起代謝問題的一個潛在線索,因為肥胖這種代謝問題,也可由體內慢性累積水銀引起。

團隊又特別強調,考古學家如要挖掘瑪雅遺址,需要採取預防措施,保護自己免受有毒重金屬的傷害。有參與研究的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 Tim Beach 指出,發現顯示即使是幾乎不使用金屬的瑪雅人,也能導致其環境中的水銀濃度大為升高。這亦進一步證明,就像現代人今天生活在「人類世」一樣,當時也有「瑪雅世」,金屬污染似乎在歷史上均是人類活動的後果。

來源:
Science Alert, Ancient Maya Cities Appear to Have Been Riddled With Mercury Pollution
Yahoo! News UK, Ancient Mayan cities ‘were riddled with mercury pollution’

報告:
Cook, D.E., Beach, T.P., Luzzadder-Beach, S. & et al. (2022). Environmental legacy of pre-Columbian Maya mercury. Front. Environ. Sci., 23 September 2022. doi: 10.3389/fenvs.2022.986119

文/AC、審/W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