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影像學研究助找出童年創傷 更客觀治療解離症患者

解離症(DID, 舊稱多重人格障礙)過往常披著神秘面紗,往往令人聯想到失憶﹑患者有不同人格等等,而過往此病症只能靠具經驗的資深精神科專家和臨床心理學家以症狀作出診斷。

2020 年刊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的研究就以腦神經影像技術,發現大腦區域之間功能連接的變化,與 DID 患者出現創傷後的症狀有關,結果有望為 DID 患者設計更切合治療方案。

該個由哈佛醫學院最大精神科教學醫院麥克萊恩醫院 (McLean Hospital) 團隊負責的研究,將一種

機械學習工具 (SVR model) 應用於 65 名有童年被虐待史和當前創傷後壓力症後群 (PTSD) 女性的靜息狀態功能性磁振造影 (resting-state fMRI, RS-fMRI) 及作業相關功能性磁共振造影 (task-based fMRI, TB-Fmri) 。

團隊結果顯示,大腦不同區域之間連接的測量值與女性的DID症狀相關。作者之一的麥克萊恩醫院解離障礙和創傷研究項目神經影像學主任 Lauren Lebois 當時表示,研究更似識別大腦中分離的「指紋」,而這可用作客觀的 DID 診斷工具。她相信在未來,即使患者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或醫生無法從表面評估病情,學界也可從腦部數據作出客觀判斷,尤其是在法庭訴訟等的較嚴重情況下。

Lebois 指出, DID 症狀甚至其存在常常受都到懷疑,而外行和醫學界的這種懷疑助長了一個惡性循環:新一代的臨床醫生無接受過相關訓練;症狀被誤解、污名化和診斷不足;資金也無優先用於這研究領域。因此,患有由童年創傷引起的症狀和障礙的人,無法獲得足夠心理健康診斷與協助。她明言:「兒童受到虐待或忽視是個全球性的倫理問題,他們亦無法在成年後接受到有用的治療,兩者均是不公義。」

提高對 DID 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可能會令患者更渴望尋求幫助,醫生也可提供足夠的協助,而未來更了解 DID 背後的生物學也可能指向新的治療策略。

來源:

Science Daily, Novel Neuroimaging Study on Dissociative Symptoms Reveals Wounds of Childhood Trauma

報告:

Lebois, L.A.M., Li, M.L., Baker, J.T. & et al. (2020). Large-Scal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Architectur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rauma-Related Dissoci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8(2), 165–173. doi: 10.1176/appi.ajp.2020.19060647 

文/Emily N.M. Wong, MSc, RCMP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and Counselling Psychology trainee from Hong Ko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