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現 10 年來首宗小兒麻痺症個案代表甚麼?
【文/中大公共衛生學博士 陳盈】
紐約市衞生局於上週四 (21/7) 表示,於市內發現 1 宗小兒麻痺症個案,為 2013 年以來首次。繼英國倫敦上月於污水樣本發現小兒麻痺症病毒後,再有另一個發達國家出現確診個案,令人擔心這種纏擾人類超過 100 年的疾病將再次捲土重來。
根據 CNN 報導,紐約病人於約 1 個月前出現四肢無力,以及癱瘓的症狀,但現時情況已趨穩定,亦已不具傳染性。在基因排序後顯示,病人可能是接觸外地個案後感染;而病發前,病者並未有接種小兒麻痺症疫苗。
小兒麻痺症 (Poliomyelitis) 由病毒引起,通常影響 5 歲以下的兒童。雖然患者大多在出現輕微感冒症狀後便會康復,但亦有約二百份之一的人會出現癱瘓、傷殘等永久後遺症。由於這種疾病極具傳染性,並且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故此一直是幼兒健康的一大隱憂。有超過一半的小兒麻痺症患者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故此單單依靠辨認病徵,進行檢測和隔離的方式進行防疫往往事倍功半。目前,小兒麻痺症唯一有效預防感染的方法仍然是接種疫苗 。在1950年疫苗面世前,小兒麻痺症曾横掃全球 125 個國家,並導致每年出現 35 萬宗確診個案。至今,全球仍有 2,000 萬人,曾因當時感染小兒麻痺症而永久傷殘。
接種疫苗運動歷史與成就
早年以疫苗預防小兒麻痺症的國際行動可謂相當成功。早在 1955 年,科學家首次在 180 萬名美國兒童身上進行試驗時,疫苗已有達 90% 的有效率,引起醫學界哄動;同年美國國會批出 3,000 萬美元撥款,以供全國兒童免費接種該疫苗。大規模的疫苗接種後,美國小兒麻痺症數字及死亡率亦急速下降,並隨即在 1979 年宣佈不再出現任何本地個案。
當時正值天花病毒因為大規模疫苗接種而宣佈滅絕的時代,加上美國的成功例子,使全界公共衞生界均將小兒麻痺症視為下一個會被疫苗消滅的疾病。直至1988年,世衞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 GAVI 、美國 CDC 以及國際扶輪社聯手,並由 Bill & Melinda Gates 基金會大力出資下,合作推動全球的小兒麻痺疫苗接種計劃,並皆在要於2000年前令小兒麻痺症絕跡於地球上。
這項國際計劃只用了七年,便在非洲已經減少了 98% 小兒麻痺症的個案;而在 1994 年,美洲亦宣佈本土的小兒麻痺症傳染已經絕跡。到 2000 年時,全球只剩下 20 個國家有本土的小兒麻痺症個案,雖然無法趕上使小兒麻痺滅絕的目標;但相較於開展計劃前,小兒麻痺症於全球 155 個國家流行的慘況,情況己大幅改善。
然而進入 2000 年後,小兒麻痺症的預防卻開始陷入「樽頸位」。直至 2006 年,全球僅有 4 個國家仍然將小兒麻痺症列為風土病,但 16年過去,當中仍有 2 個國家面對小兒麻痺症的威脅,另外有7個曾經成功使小兒麻痺症滅絕的國家,因為接種率和檢測系統落後,而被列為高風險復發的地區。除此以外,小兒麻痺症仍然於另外 28 個國家出現零星爆發。即使已經投入數以百億美元計的注資,多年來國際間小兒麻痺症的滅絕計劃似乎了無寸進。
2020 年非洲終於宣佈已完全去除小兒麻痺症的威脅,但諷刺的是僅僅一年後,非洲國家馬拉威便又再出現野生品種的小兒麻痺症爆發。
口服減活疫苗帶來的問題
小兒麻痺症的預防變得寸步難行,主因與疫苗接種有關。隨野生病毒導致的小兒麻痺症日益受控,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出現的小兒麻痺症個案均與「疫苗相關的病毒品種」有關。小兒麻痺症疫苗分為兩種,包括注射用的滅活疫苗,以及可以口服、但病毒仍保有活性的減活疫苗。由於口服疫苗不需要進行注射,成本亦只是滅活疫苗的五分之一,在中及低度發展國家中仍然大受歡迎。然而與滅活疫苗不同,口服減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種才能使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加上口服疫苗中存有的病毒依然具有活性,在極少數情況下(270 萬份之一),病毒會變異為可影響接種者的形態,並導致小兒麻痺症症狀。而如果接種者身處的社區接種率偏低,身邊的緊密接觸者均未有完成接種的情況下,病毒便可以透過人與環境接觸,不斷累積變異,重新成為可以致病的小兒麻痺症病毒,導致爆疫。
有見及此,近年公共衞生界均開始倡儀逐步以滅活疫苗取締口服減活疫苗;但由於口服疫苗在發展中地區需求依然甚大,學界亦同時著手開發新型的口服疫苗,以改變疫苗中病毒的結構,希望使病毒變得較難發生變異。由2021年開始,非洲部份地區已開始轉用新型的口服減活疫苗,以期維持當地的疫苗接種率,同時減少「因為疫苗而出現的」小兒麻痺症爆發。
戰亂致部分國家接種率下降
除了疫苗品種以外,疫苗接種率不足亦是我們難以根除小兒麻痺症的原因。現時,世界最後兩個依然有恒常傳染發生的國家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因為長年戰亂影響,難以為所有適齡兒童接種疫苗,而令接種率下降,同時令疫時更難受控。與此同時,COVID-19 疫情亦令小兒麻痺症疫苗接種計劃出現停滯。引述Bill & Melinda Gates 基金會表示,在2020 年前有多達30個國家的接種計劃受影響而停擺四個月,直接導致該年與疫苗相關的小兒麻痺症數字急升三倍。
因戰亂和疫情導致的接種率下降不止影響發展中國家,亦會間接使發達國家更易面臨小兒麻痺症的威脅。隨接種計劃受阻,發展中國家較以往更容易出現社區爆發;加上COVID-19 後旅遊限制放寬,小兒麻痺症便有可能借此傳播。根據紐約市衞生局資訊,於上週四公佈的確診個案,其感染的便為使用口服疫苗地區常見的「與疫苗相關小兒麻痺症」有關。
要阻止小兒麻痺症重臨,辦法只有一個:呼籲未曾接種疫苗的人儘早打針。為應付紐約市可能出現的疫情,當地衞生局已緊急加開免費疫苗站,以供擔心感染和未曾接種過疫苗的人打針。當地官員 Ed Day 在記者招待會上呼籲:「在座各位可能太年輕,對這種病全無記憶;但在我成長時,小兒麻痺症是所有家庭的惡夢。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對它極為恐懼。」他又指出:「而的確,在疫苗面世後好幾十年,我們都依然未能擺脫小兒麻痺症的威脅,證明這種疾病極其頑強。為人為己,立刻為你的子女安排接種疫苗。」
Reference:
NPR, Vaccine-derived polio is on the rise. A new vaccine aims to stop the spread
CNN, New York adult diagnosed with polio, first US case in nearly a decade
CDC, Progress Toward Global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 1985-1994
CDC, Progress Toward Global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 2000
WHO, Poliomyelitis
The Conversation, Lessons from how the polio vaccine went from the lab to the public that Americans can learn from today